挺立改革潮头的先行者——记解放日报社党委
2016-8-18 16:59 来源:东方网 选稿:徐莱
1941年,诞生在延安的窑洞里,战火中,她是党的声音的坚定传播者。
1949年,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她见证并迎接了上海的解放,忠实记录城市历史。
2016年,在传统媒体生态经历百年未有的变局时,她再次敢为人先,改革成为一家以互联网传播为主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
75年来,她始终是挺立潮头的先行者。
今年这次是脱胎换骨的改革。解放日报社将党报传统生产方式、组织架构、管理机制来了一次颠覆。他们打破原来条线分割的传统采编架构,除保留精干力量组建解放日报编辑中心外,其余全部采访力量都迁入上海观察APP;并将原有部门全部打散,实行频道制,频道下设栏目,栏目通过竞标产生,强化扁平化管理。
人,还是原来那群人。但改革,极大地释放了采编人员的生产力。在继续打造必读性强的精品报纸的同时,上海观察APP日均更新原创稿件超过百篇,多篇文章单篇浏览量过百万。党报传统形态与新媒体形态实现相融发展。
巧的是,解放日报的变革步伐,正是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节奏而推进。报社各级党组织带领党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党建引领下,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凝心聚力,打赢了这场改革攻坚战。
凝心聚力,抓学习促改革
“党报姓党。按照市委加快推进上海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要求,解放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要先行一步。”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李芸说。
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报社党委认为,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形成共识是关键。党委以全员培训、改革动员、与记者编辑谈心等方式,结合学党章党规与学系列讲话,讲发展、谈改革、论创新。支部书记例会、中层干部会、采前会、编前会上,党委班子成员逢会必讲“两学一做”、必讲融合发展。一轮轮动员、一次次交流,大家的思想更统一,信念更坚定,“转型”成为了最大共识,“改革”成为了共同话语。
解放日报社的改革,在党报发展史上是首创。无经验可借鉴,全员转型,队伍怎么带?党政办副主任张颖华介绍说,新的采编架构推出后,党委第一时间在新的部门建立党支部,加强干部谈心交流,开展支部组织生活等,及时掌握动态、强化引导。同时,党委班子成员各自牵头,以“任务清单”形式分解改革任务,还以座谈、答疑、授课等方式,深入员工广泛听取意见,及时解疑释惑。党员们则带头主动转、率先转,在面向全报社征集的上海观察栏目设计方案中,八成以上是党员提案。
先行先学,重实践促提升
在改革中,他们是站在时代潮头的人。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宣传者。拥抱改革,做好宣传,他们首先成为了学习的先行者,边学边做,以学促做,以做促思。
据介绍,除了常规的学习,今年,解放日报利用每一次采前会、编前会、业务会,聚焦选题学习党章党规,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党员们接受着教育。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是2013至2015年三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当日,解放日报推出《牢记排头兵先行者的使命与担当》一文,对总书记对上海的要求和上海三年的探索回应进行了深度报道,引起了热烈反响。
“做这样的报道,对记者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先深刻学习领会习主席的讲话精神。只有学深学透,才能做精做强。”政情频道常务副总监、党支部书记杨健说。
党报姓党,报人更应该拥有坚强党性。解放日报社的支部书记们总是抓住机会,做好党建思想教育。今年是建党95周年,政情频道策划推出了“寻访红色起点”的系列报道。6月底,频道的党员们专门过了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交流心得感受。杨健说:“踏访上海各处红色旧址、查阅党史资料、访问党史研究专家,记者们受到了红色思想的洗礼。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思考,党员们对坚持理想信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激情点燃,出精品亮佳作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打破年龄、职称局限,通过竞聘选拔栏目主编等,一大批有活力有创造力的骨干挑起了重担。
改革,点燃了激情。
融合之后,编辑们普遍的感受是:可选的记者发的稿子太多了,版面太少了。一线记者编辑不少人一人多岗,特别忙,但他们笑说就像穿上了新媒体的“红舞鞋”,停不下来了。
6月30日,市委市政府在普陀区红旗村召开了“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市委书记韩正主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此,多家媒体的报道方式为发通稿。而早在前一天,解放日报就刊发了《提前185天,攻坚“最复杂城中村”》一文,深度解剖红旗村环境综合整治。原来,一周前获悉将要召开“五违四必”现场会后,区情频道的记者们迅速行动,多次深入红旗村,访村里、访街道、访拆迁办、访居民。采写出的文章为“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样本。
一般来说,报道市领导的活动或是市委的重要工作,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做些整合,再配些现场图片,是很普遍的做法。然而,解放日报没这么简单做。采访团队总是提前策划,深度调研,保证每一次的关键节点都有有深度、有高度、有质量的文稿见报和上APP平台。
“新旧媒体融合后,节奏加快,但新闻理想、新闻底线要坚守,要做有品质有格调的精品。”区情频道栏目主编、党支部书记徐敏对记者说。
创先争优,强信念甘奉献
源于对梦想的坚守、对做合格党员的自我要求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党员们人人争做优秀党员。
朱爱军,要闻编辑部主任。作为夜班编辑,他昼伏夜出廿载,在当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浪潮下,他却如夜班编辑部的一枚“定海神针”。他说:“新媒体蓬勃发展,但传统媒体还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之一。在转型期,党的传统媒体阵地尤其需要有人坚守。夜班编辑干的就是‘绿叶衬红花’的工作,而新的要求就是更加专业化。”
简工博,政情频道记者。7月21日,上海气温突破38度。从早上7时30分上高架跟着交警开始执勤,到晚上11点交警下班,他在路上跟踪采访一整天。晚上11点交警下班,他则去了报社写稿。7月22日,《直击:气温突破38℃,上海交警执法力度有没有变?》一文发布,发布时间定格为:05:31:01。
茅冠隽,区情频道记者。7月22日,他本请假照顾生病住院的母亲。但当日金山区发生水上飞机失事的事故,报社让他临时代替条线记者赶赴金山,他二话不说即刻上路。对此,徐敏说:“做新媒体,在电脑上复制、粘贴、整合也可以,但深入第一线,做出的东西不一样。茅冠隽当日的报道获得了109万的点击量,极其难得。”
美国现代报纸的先驱普利策曾说:“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在解放日报社党委的引领下,在新旧媒体的融合中,记者们依然是这个时代船头的坚定瞭望者,他们信念坚定,他们甘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