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3日,青浦区中医医院“杨丽芳优质护理团队”的护士钱莉提交了自己的报名申请,她主动请求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钱莉清楚地记得,隔天,也就是大年夜的17:45分,她被通知随时准备出发。两小时后,她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征程。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工作至今快一个月,钱莉和她的同事们一直盼望着拐点快一些来到。接受记者采访时,钱莉说,“我很担心的是家里人,他们有没有照顾好自己?有一次,和爸爸通电话,他叫了我一声宝贝,早点回来吧。”若是平日,这么称呼,钱莉一定会回一句“有病”,但那一次,她终于忍不住自己的泪水。在金银潭医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她和同事们空闲下来都会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从这一篇篇“护士日记”里,钱莉和患者,以及当地的医护人员因疫情所产生的情感羁绊,生动地展现出来。 驻守北二普通病房护理重症患者 青浦区中医医院“杨丽芳优质护理团队”由12名护理人员组成,平均年龄32岁。团队所在病区主要收治以慢性支气管炎和中风为主的呼吸和神经内科病人,大多还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所以这次去是武汉的金银潭医院,选派的钱莉和张培都是经验丰富、靠得住的医护人员。 去武汉之前,对于新冠病毒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在踏入金银潭医院北二病房的那一刻,她们还是感觉紧张和巨大的压力。钱莉介绍说,北二普通病房,都是重病病人,床位由起初的30个病人到目前的42个病人。一开始她们刚到时,护理人员紧缺,一天要上满8小时,翻中夜班。随后,护理人员不断增援,病房终于又来了一批护士,现在每天上班可以缩减到6小时左右,1周轮1次中夜班。 钱莉和张培的主要工作是护理,包括病患的基础护理、治疗、生活护理、病房消毒、给病人泡水、倒大小便、发饭等等。 和很多医护工作者一样,为了避免防护服、口罩等物资损耗,钱莉在上班前不敢多吃、不敢喝水。防护服闷热难耐,她们的脸上身上都出现了皮疹和湿疹。此外,N95口罩、护目镜等勒紧部位的皮肤损伤也随之而来。 望着墙上的时钟多希望那是一台时光机 每天照顾那些重症病人,钱莉和张培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生离死别。令张培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38床的患者,是70多岁的老先生。他的老伴刚刚在疫情中不幸离世,还未走出丧妻之痛,他自己也感染了病毒。一开始,这位病人几乎一点东西都不吃,心情很差,万念俱灰。在医护人员的反复劝说下,第二天晚上九点多,这位病人终于回了两个字“吃吧”。钱莉和张培那天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开心,“感觉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张培说,自己有时候会望着医院墙上的时钟发呆,“多希望那是一台时光机,带我们回到过去,没有病毒肆虐,没有生死离别”。在这样的情绪里,钱莉和张培也收获了一些欣慰和希望。“一天,我在发面包和酸奶时,那位老先生说,护士,我特别喜欢吃面包,能不能多给我两个?每当我们听见病人说要多吃点,就非常开心,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坚定的意志。”张培特别希望,这位老先生能有坚强的毅力与病毒抗战,能健康地走出病房,看看疫情过后人来人往的武汉城。 一句“谢谢你们来武汉”成为最大的动力和支撑 钱莉告诉记者,在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其实不光是他们在鼓励患者,患者也在无形中鼓励和支撑着他们。一位年仅22岁的小伙子是病房里的开心果,他总是吵着要喝橙汁:“护士,我现在感觉胸口不闷了,也不痛了,能让医生放我出院吗?我想喝橙汁,都想一个礼拜了。” 这位淘气的患者总是能活跃病房里略显低沉的气氛,“好,等到你病情允许时你就可以出院了,但你现在要听医生的话安心养病。”钱莉说,在和这些病患的交往中,她们给予患者鼓励和动力,同时,这些病患也总能赋予大伙支撑下去的动力。 “谢谢你们来武汉!”好几个患者在得知钱莉来自上海后,都会回以这句简单而充满力量的谢语。钱莉表示,在这里,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我们医患之间同舟共济,互相信任,共度难关的真实写照。 空闲之余写工作日记盼望着拐点到来 在金银潭医院工作了将近一个月,钱莉和张培都会在下班之后记录下当天的点点滴滴。 “我们入住的酒店隔壁就是方舱医院,方舱医院的对面就是我们工作的金银潭医院。1月29日年初五,这是我们到达武汉的第五天,也是武汉封城的第七天,今天是我们上的第一个中班。当前,全国各地的同仁们都来支援武汉,我们所住的酒店也有很多家医院入住,为有序安全,同时也为防止人群聚集引发感染,所以用餐按顺序分几批。我们医疗队被安排在6点左右,但我们中班接班时间为5点,所以没来得及吃晚饭就匆匆出门去上班了。”钱莉在她的日记中写道。 钱莉说,每天下班拿出手机打开看到的都是妈妈的微信——“你一定要小心。爸爸妈妈全家等着你胜利回来”。钱莉的爸爸也发来了微信:“宝贝,下班回来,有空打个电话。” 但钱莉不敢打电话,怕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哭。她告诉记者,“我们和大家的心情一样,盼望着拐点早日到来,盼望着患者们都健健康康地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