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小传:谢晓红,女,1989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任技师,奉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奉贤区优秀共产党员等。 抗疫感言:我们身后是百万奉贤人民的安危啊! 谢晓红毕业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当时是奉贤唯一一个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而今,她是奉贤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定海神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这枚“定海神针”带领团队与病毒赛跑。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谢晓红经历过上海甲肝、SARS、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疫情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对病原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并创建卫生微生物检验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打造对病原一锤定音、追本溯源的检测体系。率领科室建成中国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上海市区域网络实验室、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奉贤区网络实验室”。主持区级以上课题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1部。先后担任上海市区县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区重点学科建设带头人。上海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区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区第三次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专家、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区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荣获区第一、第二批领军人才、区十佳医技工作者、区巾帼女医师。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每一次疫情面前,她总是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团队冲锋陷阵。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 正是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塑造了谢晓红对疫情的敏感性。市疾控中心相关会议召开后,她便意识到要有“硬仗”打了。兵马未动,良草先行,添置防护用品、挑选试剂盒……最核心的是队伍的培训和生物安全的保证,划分实验室、研究检测技术、培训生物安全、规范消毒技术,保障实验物资……直到除夕,她还在召集实验室所有人员到岗,进行全流程新冠病毒检测模拟演练,认真梳理每一个环节,保证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能够顺利展开。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她深知科学安全的重要,对7名检测人员实行24小时排班制度,尽可能让每一例疑似病例在第一时间接受检测,更加缩短奉贤区新冠病例的确诊时间。自1月25日起,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正式开始接收疑似病例样本,对样本开展冠状病毒检测工作。截止到2月27日,中心实验室共检测86例疑似患者样本。 
严之又严 慎之又慎 一张薄薄的报告单,承载了临床医师、患者和家属太多的信任和期待,承载了太多生命的厚度和温度,而这次新冠病毒检测,任何一个不准确或者错误的结果都会给疫情防控带来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谢晓红说:“我们身后是百万奉贤人民的安危啊!”所以在统筹指挥人员开展检测过程中,她严之又严,细之又细,隔着透视窗,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发现不规范就举起对讲机严厉指出,其实她的团队伙伴们早就习惯了她的“严苛”。为了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检测结束后谢晓红还会组织队员分析讨论,检查复核结果。生物安全是实验室检测的重中之重,核酸提取、体系配制、扩增检测……每一次操作,都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危险无处不在,一旦操作不慎就会感染。为了确保实验室人员安全,谢晓红又变成了“胆小鬼”,她总说实验室必须“万无一失”,因为“一失万无”,总是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提醒实验人员操作要点——摸了样本要洗手、生物安全柜要擦干净、垃圾袋垃圾桶都要消毒……“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谢晓红多年带领下,她的团队早就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干净利落、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和作风,检测新冠病毒工作开展以来,奉贤疾控实验室检测结果无一例差错。 先锋先行 无怨无悔 谢晓红是一名老党员,每一项工作面前“党员先行”意识已刻在她骨子里。这次新冠病毒检测要求高,人员进入实验室需要三级防护,意味着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面屏、双层手套……而且为了节约有限的防护物资,一进实验室至少六小时不能出来,对检测人员的体力和心理要求很高。有一天,谢晓红正计划安排自己的夜班,这一回科室的伙伴们不答应了!“科长,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你不能进去!”“没事的,我平时打球锻炼的,身体还可以的。”面对“固执”的科长,科室伙伴向班子领导“告了状”,班子领导集体决定谢晓红主要统筹指挥实验室。谢晓红坚持自己作为后备人员随时进实验室,为了和队员们同向同行,每天早上都比队员早到一个多小时,把外围的准备工作都做好,每天晚上再晚也要和大家一起离开。在谢晓红的表率下,科室里始终激荡着“疫情面前勇担当,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动力,队员们说,有这个高水平、严要求的带头人在,他们不慌不怕也不累。也正是有了谢晓红这枚“定海神针”,才有了实验室的一次次检测决胜,助力疫情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