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静安区的中福会少年宫周边交通日前出现了惊人变化:原本周末大量家长驾车送孩子来活动,由于停车位有限只能将车停在路边,不仅交通拥堵,学生在马路中上下车也十分危险。静安区交警和少年宫物业找到附近一栋商务楼达成协议,商务楼周末提供优惠停车服务,两小时内只收10元,两小时外每小时收取10元。这一标准在市中心非常实惠,也提高了商务楼车库周末的使用率。措施一出,静安交警一中队指导员张稳非常高兴:“现在交通状况改善了,家长气消了,管交通也轻松多了!”
去年以来,上海交警鼓励民警立足工作岗位提出改进意见,截至目前已收到各类意见建议7021条。上海公安在此基础上,鼓励各警种相互建议、相互促进,一批涉及多个地区、多个部门的管理痼疾得到整治。迄今仅派出所民警、交警互提各类建议就达1194条,联合开展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整治行动66次,消除各类交通、治安顽症42处,落实常态管控措施32项。“自己找茬”这一做法,如今已在交通、治安、出入境等各个领域展开。
最近虹口交警接到一封人大代表来信,建议在宝源路设置路边停车场缓解沿路小区停车难问题。虹口交警立即组织民警对宝源路进行细致测量,对沿线社区的居民数、车辆保有数、核定车位数和日常流量等数据进行统计梳理。“宝源路是有条件设置路边停车场的,但设置停车场是否真的解决了居民的停车需求?会不会对其他老百姓出行造成影响?”交警支队长杨叶盛反复思索,决定就这一问题召开听证会。听证会上,有居民拿出数据:该路段沿线社区内有近百个配套车位闲置,只不过这些车位是收费的。也有居民认为,设置路边停车场会给居民造成安全隐患。经过两小时听证与投票,最终以10人反对、3人弃权、2人同意的结果否决了该项提议。杨叶盛表示:“要在无所不在的社会监督下工作,就得正视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做到公平公开。”
“既要承受现实压力,又要承受网上争议”,这是不少一线民警面临的现状。闸北交警支队副支队长朱文勇就不止一次发现这样的状况:一起简单的两车碰擦事故,车主激烈争论不肯离开现场,占用两根车道;民警风驰电掣在10分钟内赶到,快速处理并撤离现场,但此时道路已至少堵了15分钟。不少驾驶员网上发泄怒气,既骂驾驶员“拎不清”,又怨交警“动作慢”。有没有这样一种“警察”,道路上无所不在,又能火速赶到现场?——去年9月中旬,图像监控系统运作制度在闸北区运行,遇上轻微交通事故报警,指挥中心先连接事故现场附近探头,截屏、取证,再打电话通知当事人迅速撤离,告知其到最近的理赔中心对车辆定损。“以每起事故节省10分钟计算,两个月少堵近百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