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楼门禁卡也采取了“实名制”。从去年起,长宁区在部分社区试行居民凭身份证或居住证办理领取IC门禁卡,同时将其户籍所在地、就业等情况登记为标准化的信息。目前,瑞冬、锦苑、杨宅、新泾家苑和绿苑一村等5个小区已安装382组IC门禁系统,共有24288人办卡。今年,有关部门将为75个小区的2500个门洞安装门禁系统,最近3年刑案高发的小区“优先”。
上海现有900多万流动人口,人口管理要做到“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登记覆盖90%以上,难度颇大。长宁区建立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基础信息平台”收录了800余万条人口数据,实现了人口管理与服务精细化;而采集居民信息,小小门禁卡起了大作用。
“凭证办卡”促租客主动登记
位于长宁区西部的新泾镇,近年来人口不断扩容,外来者多、流动性大;去年,镇域户籍人口9.29万,而外来人口达到3.66万。由此带来了群租问题、治安事件和消防隐患,长宁公安分局人口办表示,流动人口的信息难以摸清,管理与服务设施怎么落实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为准确、全面采集人口信息,长宁区决意推行IC门禁系统。去年6月,新泾镇的刘一居民区成为第一块“试验田”。这个居民区建于1990年代,都是旧式公房,现住2258户,居民中1090人是外来的,另有754人处于“人户分离”状态。由于诸多外来居民不主动办居住证,他们的信息很难掌握。
门禁系统一试行,就有租房者跑到居委会询问:“我的卡刷不开楼道铁门,是不是坏了?”原来是“规则”变了:常住居民办理永久性的“纽扣卡”,临时居民则要凭居住证办理卡片式的“临时卡”,且每隔3个月续期一次。这一来,众多租房者主动到居委会登记,小区内住户信息和变动情况得以及时掌握。试点IC门禁系统和“凭证办卡”之后,刘一居民区的居住证登记率和办证率超过了95%。
借门禁系统重建社区治安
IC门禁系统通过网络与“长宁区社会管理与服务基础信息平台”联在一起,这个数据库里的800余万条人口数据实时更新。
社会管理和服务由此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更新升级。在居委会层面,由IC门禁系统记录的信息加上配套软件,建立起了一个虚拟社区:在电脑屏幕上,绿灯表示某扇楼道铁门正常关闭,红灯表示开启,黄灯表示出现故障需马上检修。门禁系统更能记录下每扇铁门每次开关时刷卡进出的人员及其时间等等,一旦有案件和突发事件发生,便能利用这些信息迅速分析追查。
仙霞路派出所的社区民警蔡平,就曾用IC门禁系统的记录处理过一起突发事故。一天夜里,一名3岁女孩从5楼阳台坠落,挂在围墙夹缝中,严重擦伤出血。蔡平将女孩送医治疗,并调取门禁卡的刷卡记录,查找到人口信息中的联系电话,第一时间拨打手机,找到了女孩正外出购物的母亲。
精细管理重建了社区治安。曾经,在新泾镇的一个社区,所有防盗门共用1个四位数密码,去年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件。改用IC门禁系统后,发案率降到了零。
“电子日志”服务困难居民
“1190名60岁以上居民,76户独居老人、13户孤老……”居委书记鲁晓明对刘一居民区内老年居民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告诉记者,利用IC门禁系统和人口数据库,还可以健全对高龄老人、残障人士等的服务保障。
长宁区实行“社区电子日志”制度:在居委会设“块长”,每人负责140-150户家庭,每天需走访约10户,而每隔2天必须走访到块内所有独居老人,走访情况要记录于“电子日志”并上传。
勤于走访,熟悉民情,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效率。今年初,通过IC门禁系统,鲁晓明看到一位独居老人全天没有如常外出,赶紧上门看望,发现老人中风了!立刻送医抢救。
还有一次,鲁晓明走访一对盲人夫妇,结合人口登记信息,发现他们还有位年届九旬的老母亲。夫妇俩无力赡养老人,却又不好意思开口。鲁晓明赶紧联络,安排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借助IC门禁系统,社区做到精细化的人口管理与服务。长宁区有关部门透露,今后还打算借鉴在社区取得的经验,开展区内“实有单位”从业人员信息采集和有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