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最噱不过周柏春
2012年09月17日 11:19

image

  先转述摄影者的历史记忆。

  这张照片摄于1989年5月,当时,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带队的上海文艺界慰问团前往南京梅山矿区慰问。滑稽演员周柏春作为慰问团的一员,据说事先婉言谢绝了多家单位的约请,专程等待着这一次演出。5月3日,慰问团来到了梅山生活条件最艰苦的矿区,就在采矿场办公楼前的一个平台上为矿工们献上了一台演出。表演结束后,周柏春随慰问团深入矿井,踏着泥,趟着水来到矿工身边慰问。

  之后,周柏春又随慰问团马不停蹄地赶往炼铁厂。在炉火闪闪的高炉旁,工人们把慰问团的演员们紧紧围住。这时,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周柏春巧遇了一位与他同名同姓的“工人周柏春”。发现此等巧事,工人们来了兴致,纷纷跑来为周柏春介绍这位“工人周柏春”。周柏春听了,喜笑颜开,还不忘一边与这位“工人周柏春”逗着笑:“今天咱们俩那可真是缘分,不过今天我来慰问你,你可是大人物‘周柏春’,我可是小人物‘周柏春’……我要为有你这位‘周柏春’鼓掌、致敬!”一席话,逗得“工人周柏春”和身边的工友们前俯后仰,一个个咧嘴大笑。就在周柏春和“工人周柏春”左手勾肩右手紧握的霎那间,摄影者摁下了快门,留下这张经典历史照片。

  说到“周柏春”这个名字,上海人是要会心一笑的——有的人,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发噱。换言之,他出来了,一言不发,无论庄谐,你都会忍俊不禁。这样的异数,搞笑界里出过两位:周柏春、马三立。

  俗语云: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天生喜感的材料,又入对了行当,自然是观众的幸福。直到2008年去世前,在差不多7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这个生了一对滑稽眉毛的滑稽大师,一直是令上海人民发噱的源泉。

  周柏春的“噱”,专业术语叫“阴噱”——仅仅用“冷面滑稽”来诠释似乎又不是特别到位,他两枚倒吊的眉毛舒展开,怎么看怎么不冷。他的“噱”,是一种热情洋溢下的“冷峻”,一种洞悉一切之下的迷糊,一种礼数周全的戏谑。一热一冷形成的疏离效果令人抓狂。同样属于“阴噱”的范畴,南周(柏春)与北马(三立)的不同在于,后者才是真正的“冷面”。周柏春和马三立的共同点在于,人们对这两位的期待,不在于段子的创新,而在于“陈旧的、经典的表达”。是的,他们已然到了这样的境界:哪怕几十年说一样的段子,依旧会博得满堂彩。

  

image

  所以说,“不创新就会被淘汰”的说辞,只适用于一般性的匠人。对那些已经从灵魂深处征服了人们的大师级人物,受众的要求很简单:在你我都已熟稔的那点地方挠一挠,挠,再挠。有时候所谓的“突破”、“探索”都是无效劳动,我们只需要“单曲循环”。

  看周柏春是差不多20年前的事。如今我已经很少看滑稽,不是滑稽不滑稽,而是现实生活往往更滑稽。我的孩子还在看滑稽,“血战上海滩”、“白癞痢”之类。他不是为了笑,而是为了学上海话。给懂上海话的人看的滑稽,变为一种方言学习工具——我在考虑是不是用“沦为”替换“变为”了。

  时至今日,如果不去网上查资料,我也说不清周柏春的职业生涯到底有过哪些闪光瞬间,幼时听他滑稽戏的一些记忆鳞爪早已模糊不清,但是这些碎片已经在我大脑沟回中铸就了顽强的条件反射:周柏春,哈哈哈;周柏春,哈哈哈。没错,用《哈利·波特》六部曲的简称来形容这个倒吊眉毛的老头子最合适不过:哈哈哈哈哈哈。

  网上查资料的好处在于:对我生活中全无交集的人,不至于瞎掰,有新发现。让我大跌眼镜的是,70多年前,周柏春和胞兄在电台唱滑稽时,曾经买断过电台时段,自己开节目,自己拉广告……我们自以为新潮的东西,其实早被人潮过了。而上述举措,还是周柏春的母亲做出的决定。

  周柏春的胞兄是另一名滑稽大师姚慕双。姚老相貌太过气宇轩昂,以至于很多人经常忘记他们原来是兄弟关系。而这样的“遗忘”发生在“专业人士”身上,才是最最发噱的。十多年前,我在一家报社任文艺部主任。某日,我当班看版面,部里跑滑稽条线的记者一脸惶恐地跑来。我问哪能了。他说戆特了,今天我忘记姚慕双和周柏春是亲兄弟,一不留神在姚老面前说了几句周老的坏话……

来源:上海采风 作者:王海 祖忠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