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李炳淑:“三部曲”后的华丽乐章
2012年10月15日 15:18

image 

image

李炳淑

 

  我知道“李炳淑”,是从她主演《龙江颂》开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在现代京剧《龙江颂》里成功地饰演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一曲“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胸间”,可谓家喻户晓。到了八十年代初,一部轰动大江南北的京剧艺术影片《白蛇传》,又把她推到了全国观众的面前,此片创下建国以来戏曲电影观众上座率最高记录,又荣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并被文化部授予最佳戏曲片奖。而关于李炳淑的成名作《杨门女将》,却是昆剧泰斗俞振飞先生告诉我的。

  那是1985年,为响应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上海市文联等单位主办义演,俞先生是积极响应的一位。那天我“奉命”前往征询俞老对演出的安排意见。在法华镇路的“文艺楼”里,我见到了俞老,他告诉说,我们这幢楼里还有很多你熟悉的人:朱逢博、尹桂芳、李炳淑……提到李炳淑,我马上接口看过她的《龙江颂》和《白蛇传》。俞老笑了笑说,你还没看过她的“穆桂英”吧?原来1961年,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赴港演出,初露头角的李炳淑以《杨门女将》的穆桂英一角而轰动香港。那天,我还知道,李炳淑是上海戏曲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而俞先生当时还是上海戏校的校长。

  20多年过去了,日前,当我访问李炳淑老师,提起这些往事时,她不由感慨地说,在她成长的路上,她遇到了一个个贵人,正是他们的引导,才使她走上戏曲之路;也正是前辈艺术家甘当人梯、提携后生,她才有今天。往事如影一幕幕出现在眼前,使她久久不能忘怀……

image

《龙江颂》剧照

image

京剧艺术影片《白蛇传》

 

  上海戏校第一届毕业生

  李炳淑,安徽宿县人,1942年生。说到自己的家乡,她的记忆依然十分清晰:儿时的县城,每当暮色弥漫,随着初上的华灯,四处便响起丝弦歌喉,三五成群,你拉他唱,尽兴而欢,好不热闹。竖耳辨听,泗洲戏、花鼓戏、梆子腔,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在这自娱自乐的诸多戏曲中,京剧是大家的最爱。爱拉京胡的李炳淑父亲就是当地的京剧迷,入夜总携妻儿至戏园观赏京戏,坐在父亲膝上看戏成为李炳淑幼时最高兴的事。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李炳淑走上了京剧之路。

image

1959年进戏校时的李炳淑

  14岁,她考入宿县京剧团,即被选送到安徽省戏曲进修班学习,结业后,被安排在蚌埠专区京剧团当演员。李炳淑生性敏悟,加之勤学苦练,两三年里就主演了好多出青衣和花旦的折子戏。为使这棵幼苗茁壮成长,1959年夏天,时年18岁,已有4年艺龄的李炳淑被送到上海戏曲学校进行“定向培训”。

  为因才施教,学校决定对这批入学生进行一次专业基础测试。负责李炳淑考试的是著名京剧梅派青衣教师杨畹农。杨先生是梅派唱腔研究专家,原先就读圣约翰大学,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因迷恋梅派,经长年刻苦专攻,并由梅兰芳推荐下过海。而此刻,作为戏校教师的他正注视着眼前这棵幼苗,望着这个乡土气息十足而又出落得秀丽可人的女孩,当她唱起京剧《玉堂春·起解》时,那响亮而甜美的嗓音顿时把杨老师吸引了。

  他沉吟了片刻,不由说,“你的嗓子很好,但唱得不规范,我给你重新理,从头来过。你有没有信心改?”

  “只要老师有信心,我就有信心,请把我当生坯子,从头来吧!”说这话的就是李炳淑。

  杨老师终于宣布:“好,你这个学生我收下了!”

  杨先生果真从走台步、抖水袖等基本功教起,并将《女起解》作为开蒙戏。李炳淑也说到做到,一字一腔、一板一眼、一姿一态,从头学起。一个半小时的折子戏,李炳淑一学就是半年。好苗总得开花,1960年春节,戏校学生汇报演出,李炳淑表演的《女起解》,得到师生和领导的一致好评。不久,熟谙戏曲艺术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来到上海,观看李炳淑表演的《女起解》后,也倍加赞赏。

  

  一锤定音,李炳淑留在了上海

  第二学期,李炳淑被列入重点培养的学生之一。杨畹农老师开始教她《二进宫》《三娘教子》《王宝钏》等早期梅派名剧。

  李炳淑也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学习制度。现在回忆那段学习生活时,她仍感慨不止,“那时候我真像个傻子一样,学呀、练呀、练不好就不吃饭。在戏校学习整两年,我连南京路都没有去过一次。”

  李炳淑的好学和才华深得时任校长俞振飞和副校长言慧珠的赞赏,也得到看过她演出的上海文化宣传部门领导的好评,都希望她毕业时能留在上海。而这时安徽剧团坚持不放,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居然这“官司”打到了毛主席那里。那是1960年,毛主席在上海参加会议期间,对在坐的安徽省省长曾希圣说了一段至今传为剧坛美谈的“佳话”:“李炳淑不是安徽的,也不是上海的,是国家的。她是个人才,我们就要培养啰!上海师资力量强,我看就留在上海吧!”

  就这样,一锤定音。1961年夏,李炳淑以优秀的成绩成为上海戏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并留在了上海。同年八月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她和同学齐淑芳、李永德、孙花满、梁斌、杨春霞、蒋英鹤、蔡正仁、华文漪、刘异龙、王芝泉等成了这个剧团的主要演员。

  为让李炳淑向能文能武的方向发展,剧团领导又为她请了一位老师——梅兰芳大师的第五位弟子魏莲芳。魏老师专门向她传授了两出靠把戏《穆天王》和《穆柯寨》。

  同年,为展示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京昆演员的风采,周恩来总理决定派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去香港演出,李炳淑接到两个任务:一是饰演传统剧《白蛇传》中的白娘娘;二是饰演新编历史京剧《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刚刚跟魏老师学了两出靠把戏的李炳淑对饰演穆桂英很有信心。

  这年12月,香港普庆剧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白蛇传》首先和观众见面,立刻引起轰动。接着,《杨门女将》的反响更为强烈。李炳淑和年轻演员们,被当地舆论界盛赞为:“中国剧坛一朵芳艳馥郁的鲜花”。在掌声和鲜花簇拥的新人中,李炳淑饰演的穆桂英更为光彩夺目,获得了港九观众的高度好评:戏剧式的女高音,嗓音清脆洪亮,非常悦耳动听,高音挺拔铿锵,响遏行云,低声柔丝万缕,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神迷心醉。香港电影明星夏梦也忍不住称赞说:“李炳淑中气足,嗓子好,且越唱越好,而以青衣一行能演这样的扎靠武戏,真不简单。”

  

  《龙江颂》剧组成立,主角由男变女

  李炳淑不会想到,一场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统打倒的“文革”会匆匆而至。1966年,青年京昆剧团的大部分演员被分配到了“样板戏”团体,开始出演“样板戏”。当然作为一名25岁的青年演员,李炳淑像所有善良的人们一样,更不会怀疑这打着革命旗号的“样板戏”幕后复杂的政治背景。

  这时的上海京剧院已成“样板团”,在有了《智取威虎山》和《海港》,一“工”一“兵”、却独缺“农”后,便选中了《龙江颂》。这个戏原是上海新华京剧团于1964年根据福建农村抗旱实情创作的一个话剧改编的剧目。

  1968年,《龙江颂》样板剧组成立。经加工后的《龙江颂》,剧中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由李永德扮演,这位“文革”前就已成名的“余派”老生演员正是李炳淑的爱人。但不久,当时领导“审看”完该剧即向剧组发出指令:“剧本要重写,把男支书换成女的,戏里要表现阶级斗争。”于是编创人员再度深入生活,重新编剧,数易其稿,以女支书为主角的新版《龙江颂》这才问世。正是由于剧中党支部书记的性别改变,李炳淑被推上了主演。后来有同事调侃地说:你们俩倒好,公鸡不叫母鸡叫,这叫肥水不外流啊。

image

李炳淑(1973年31岁)

  但李炳淑告诉说,其实当时日子不好过。担任当时“样板戏”的主演,不啻是一项艰巨的使命,一点不能出错,故她一直小心谨慎。江水英一角占据了全剧的大部分唱段,念白和表演的分量极其繁重。为演好江水英,她先后五次下农村体验生活,并长期跟定一位深受群众喜爱的生产队女队长,同劳动同生活。通过细心观察、亲身体验,才比较准确地把握江水英这一人物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接着,《龙江颂》被搬上银幕。舞台上和银幕上的双双成功,使李炳淑名声大噪,无人不晓。

  然而,随着“文革”结束,李炳淑却因演《龙江颂》成了“三大讲”对象,要在小会、大会、全院“说清楚”。就这样,正值艺术盛年,35岁的李炳淑靠边站了整整一年。但此时李炳淑相信实事求是,没有对党失去信心。一年后,组织对于她的问题作出正确结论。1978年,院里排演现代京剧《蝶恋花》,她被选演主角杨开慧,并连演3月。戏迷欣喜地看到“江水英”重新登台,纷纷去电或写信给予鼓励,最多一天她收到了200封观众来信。

  我不由问李老师,曾演了10年《龙江颂》,你现在有何感想?李炳淑表示:无怨无悔,依然情有独钟。她说,“演《龙江颂》,给我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而戏中那个舍小家、保大家,那种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的‘龙江风格’,过去、今天和将来,永远都值得提倡。九十年代,几次发大水,几次义演我都参加了。一到前线,大家要我唱的还是《龙江颂》,‘手捧宝书’唱段最受欢迎。”

  

  风靡大江南北的《白蛇传》

  随着“文革”的结束,“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年代一经过去,恢复传统戏曲的呼声日趋强烈。上海京剧院恢复的第一个老戏是《杨门女将》,主演又落到了李炳淑的身上。李炳淑告诉我,在她“靠边站”的一年里,她仍坚持每天练功、吊嗓,还偷偷向老师学戏。她说,这不是自己有预见,当时只是觉得不应荒废青春,而向老师学习,他们的宝贝就是传统戏,想不到我会又用上了。《杨门女将》接着应邀到西欧多国巡演,李炳淑的名声重又响彻海外。

  而让李炳淑想不到的是,两个月后回上海,一个重要而又令人想往的任务等着她。原来,由剧作家赵莱静、黎中城根据田汉的京剧《金钵记》改编的京剧电影文学本《白蛇传》已通过审查,上影厂决定开拍。导演傅超武力排众议,选定李炳淑饰演主角白素贞。李炳淑知道,以往京剧中,青衣演员大多只演出《游湖》《断桥》等几折文场戏,而《金山水斗》《盗仙草》等武戏场次,通常由武旦表演。而如今,这文武相间的一部大戏要由她一人主演到底,这很有难度。所幸她有武功功底,且与自己合演的方小亚(饰小青)、陆柏平(饰许仙)、霍鑫涛(饰法海)等都是文武兼备、技艺出众、富有创新的优秀演员。经过艰苦的排练与精心的磨合,电影拍摄成功完成。

  1981年,影片《白蛇传》上映后即风靡大江南北,观众专家众口一词盛赞,尤其对李炳淑的表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白蛇传》由此创下戏曲影片观众人数最高记录,第二年夺走了《大众电影》百花奖,并被文化部授予最佳戏曲艺术片奖。

  此后,李炳淑相继主演了梅派剧目《宇宙锋》《凤还巢》《秦香莲》《三娘教子》等,以圆淳清亮的嗓音把戏唱得委婉缠绵、刚柔相济,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梅派演唱艺术赢得了专家和戏迷的青睐。为表彰她的精湛艺术,1995年李炳淑获得了全国第三届金唱片奖;1999年荣获亚洲杰出艺人奖第一名。

  

  为振兴京剧艺术不言退休

  2005年,上海市振兴京剧促进会成立,李炳淑被推为理事长。上任伊始,她与上海华夏文化促进会联手,在逸夫舞台搞了一台老艺人专场演出。近年来,她紧紧依靠上海京剧界一大批资深艺术家,积极抢救、继承这些艺术家的宝贵资源。她表示,将陆续举办京剧名家的示范演出,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经典剧目。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李炳淑始终将培养青年演员作为自己的职责。“只要你们肯学,我就肯教。礼拜天你们来我家,我还管你们饭。”被她带过的院里学生称赞李老师一点没有架子。前几年,上海戏校请李炳淑授课,一堂课仅能给38.5元。她毫不计较,认真备课认真讲授,每天从上午9点半一气讲到中午12点半。

  同仁们说,李炳淑以高度的事业心,带出了一代代青年演员,可唯独没培养出自己的独生女儿。她女儿聪慧美丽,虽生在京剧名家却没得到父母传授。李炳淑夫妇常年在外参加演出,女儿只能交给姐姐照顾,错失了教授京剧的时机。不过,她在上海京剧院里长大,也学会了几段唱腔,听到的人无不拍手叫好,又都惋惜她不能当正式演员。

image

李炳淑演唱集

  曾担任了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两届市人民代表和两届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李炳淑,2008年正式退休。她笑着告诉我,为振兴京剧艺术,她不言退休。而事实上她也退不了。去年暑期,中国京剧基金会组织的全国艺术院校中青年老师进修班,请她讲授青衣表演艺术。作为理事的她说,我能推吗?就在记者做她访问期间,武汉、天津京剧团的青年演员特意来上海求教,李老师又忙得不亦乐乎。

  李炳淑还告诉我,要弘扬京剧艺术,基层的京剧文化普及工作同样十分重要,她现在的另一个任务就是与社区居民“零距离”接触。近年来,天平街道、梅陇文化中心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或讲授、或教唱。李炳淑笑着说,我过去的观众现在都到了社区,我怎么能辜负他们的热情,我得继续为他们服务。

  李炳淑现在与女儿、女婿以及外孙住在一起,三世同堂、非常甜蜜。谈到今后打算,她说,除了继续扶植青年外,她还计划写一本自传,总结一下自己的戏剧人生,也为中国京剧史留下点宝贵的资料。

来源:上海采风  作者:信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