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认为他与观众之间建立长期的信任,希望《一九四二》能再度积累这种信任感。
冯小刚希望通过《一九四二》让观众感受一种悲悯情怀。
冯小刚在电影拍摄现场。
在罗马电影节,冯小刚与徐帆走上首映红毯。
抵达采访地点时,冯小刚正坐在沙发上,一手拿烟,一手拿手机,嘴角带笑。南都记者问他看什么看得那么开心,冯小刚说媒体朋友给他发来短信告知,国际媒体看完《一九四二》,反响不错,多为赞赏之语。想必,微笑之中,有着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1994年接触到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2012年11月29日,电影《一九四二》终将正式登陆中国的大银幕。在影片公映前夕,冯小刚带着影片来到罗马电影节参赛,老搭档制片人王中磊、编剧刘震云、主演张国立和徐帆一同亮相红毯。在当地时间11日上午媒体场放映结束后,国际媒体对于这部中国电影投入相当大关注:官方发布会上,国际媒体提问相当踊跃,原定半小时的时间完全不够用。
发布会结束后,南都记者专访了冯小刚。十八年,圆一个梦,他为什么如此执着地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处理这样一个厚重的历史灾难题材,需要怎样的态度?他又如何看待自己在坚持这件事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与性情?看一看,如今的冯小刚对于电影、对于观众,以及对于自己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对电影的态度
电影角度
从黑色幽默到悲悯情怀,应该把灾民的态度真实地拍出来
南方都市报:影片结局点了题(电影英文名为BackTo1942),老东家张国立往回走,还捡了一个孤儿。剧本是在行走中一点点丰满起来的,我想知道,这个设置是因为真的有碰到这种从逃荒到往回走的事例?还是说是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因为要有希望?
冯小刚:我们一直在说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拍这个电影。演员、导演、编剧,我们都在想。我们的态度是不重要的。我们应该把1942年逃荒的人———包括和他们发生关系的历史上的人物———真实地把他们的态度拍出来。这(应该)是电影的态度,不是作者、创作人员的态度。所以在想,这个老东家,一大家子在那里,儿媳妇、老伴、女儿、孙子,包括长工,赶着马车,拉着粮食,最后到通关的时候,什么都没了。死的死,亡的亡,卖的卖……最后到陕西,孙子也被闷死。他都不知道往陕西走是为什么———过去逃荒去陕西是为了活,现在没有这个支点。他为什么往回走?我觉得就是他那句台词。灾民说:“你往回走就是个死啊!”他知道是个死,就是想“死得离家近”。最后他捡到这个孙女,互相就是一个救赎。(像他)这么一个在绝境中挣扎,以致到绝望求死的一个人,他的内心又出现了生的勇气。我想这也是蒂姆·罗宾斯接这部片子时候(的理由)———这么少的钱(指片酬),要耗费你那么多时间,要跑那么远的路来拍,为什么?他说(这是)人性最黑暗的一个剧本,同时也是人性最温暖的一个剧本。
南都:在那么多年筹备时间里,什么时候萌生了拍这样一个结局的想法?
冯小刚:最初的剧本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大概是2000年的时候。
南都:往回想,1994年你第一次接触到小说,那时想拍的电影《一九四二》是个什么样子?
冯小刚:当然它应该和现在呈现出来的(面目)有不同,但大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随着这么多年,时代往前走,我对生活的认识也在提高,剧本也在不断地增……这么多年的沉淀,不断地修改,不断地修改。过去可能会用黑色幽默这样一种语调来讲这个故事,现在可能不是这样。现在尽可能地把我们的态度从电影里面拿走,还是前面说的,这个电影应该就是灾民的态度:面对灾难、面对死亡的态度。
南都:黑色幽默的语调,可以具体说说吗?
冯小刚:在这么一个灾难里,从小说里可以看到发生的很多事,极其荒诞,但是我觉得今天拍出来,呈现给观众看到的不(应该)是那个。每一个观众内心都有那种悲悯的情怀,应该唤醒这些。所以包括在北京的试映,放了几场,包括给影评人看,不管他们的政治观点是怎么样的,不管平常他们对电影的评价有多少靠谱,看完电影,大家共同的都是一种人变得善良的感觉。真的是这样的体会,变得内心特别的悲悯。
创作心态
很看重这个梦,用单纯的态度去把它圆了
南都:之前电影终混结束后,你在微博上形容片子给你的感觉是“不咸不淡”。大家都很好奇,你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满意还是不满意?
冯小刚:我其实是比较性情,也特别的敏感。工作进行到哪个阶段,心情是怎么样的,都用微博来记录。你知道一个导演做一个电影,从剪接到最后的混录,要看多少遍。什么样的电影,能看50遍了,你就木了,判断力就没了。你就会突然产生一个很大的怀疑,这东西行吗?观众是不是接受?我相信,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你看几十遍还不木。怀疑会有一种不咸不淡的感觉。也好,也就是你会非常客观的,就会发现问题……再做修理,再做修理。但实际上远没有你想得严重,因为观众都是第一遍看。你都把每一句台词背下来了,你都知道下一个镜头是什么,你不会发现它有任何好,你看到的都是毛病。
南都:我觉得还有一个因素是“关心则乱”,太看重一个东西就会想很多。
冯小刚:很看重,很看重。这是个梦,这梦等于圆了。还有一种是当你对于一件事一直孜孜以求,甚至想把它实现都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事干完了,你会突然间有点被闪着了。会有种失落,过去你心里都怀着一目标,现在这件事做完了,新的目标在哪?“得到即空虚”嘛。
南都:这么多年来是什么样的感情和动力会让你一直坚持把这个梦给圆了?其实对于你来说,名和利都不算什么,可拍可不拍。
冯小刚:名和利都得到之后,会是两种东西:一个是你觉得不过如此,然后就懈怠了,就没有动力,动力不足了;还有一种是当名和利都得到之后,如果心里还有个梦,还握着它,你就会在做这种事的时候,想法特别单纯———不是为别的,不需要再去为这些。比如说出名,还怎么出名啊?在中国,再出,你就出事了。赚钱?我也不是挣钱没够的人。过去拍了这么多片子,我个人也得到了很多经济回报,养家糊口都不是问题,可以过很好的生活,所以反而在这个时候去做你最愿意做的事的时候,目的特别单纯。
南都:为什么《一九四二》会成为你最愿意去做、最想圆的梦?因为这个题材具备的历史厚重感是少有的?
冯小刚:我觉得其实这是刘震云(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这个电影其实就是帮助我们照见自己。所有观众看完这个电影,都会对我们的民族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个认识可能更站得住脚一点。过去我们认识到很多民族优点———显而易见这也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民族早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了。这个民族承受这么多的苦难,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她身上一定……比如生命力顽强,面对灾难的勇气,这一切可能都是。但同时,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多灾难?历史不断重演,这个民族的问题在哪?观众在堵心的同时,电影可能会部分地给观众一个答案。观众也需要娱乐,但同时,绝不像很多电影发行人想的那样,仅仅满足于这些,其实还有很多需求。通过看一个电影,对自己的民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观众也很需要,但我现在说了不算。最终观众是不是我料想的这样,那就让29日上映之后进行检验。
对观众的态度
基本信任
我和观众之间不会有很大的误会
南都:你在微博上说,为这部电影“赌上之前十二部影片积累的人气”,相信自己对观众的判断。你如何分析观众心理?
冯小刚:这个电影是在观众的观影经验之外的一个电影。我认为它会抓得住观众,当然你对今天的观众也不敢断然地这么有大的把握。总的来说,我拍了这么多年的电影,(觉得)这个电影基本上观众都(会)和我判断的差不多反应,我认为不会再和观众之间有那么大的一个误会。确实有很多导演他们和观众有非常大的误会,他认为观众一定会喜欢这个,但是观众不喜欢。这就是一个误会。
南都:似乎《一九四二》在这个时代出现,时机刚刚好。
冯小刚:对,为什么说之前拍的那些电影等于对观众有一个影响?大家对我有个基本信任,这个信任长期积累,信任度越来越高,到《一九四二》这个时候呢,实际上包括制片人包括自己在下决心干这事的时候,就想以这样的信任度来说,观众也不会太少。当然最理想的是这一部电影又一次积累了观众更大的信任,而不仅仅是利用之前的信任。
南都:《唐山大地震》同样是讲述灾难的故事,但距离现在并不遥远,加上汶川地震的影响,观众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讲饥饿的《一九四二》与现代人的距离很大,年轻观众对于饥饿这件事恐怕很难想象。
冯小刚:其实问题不大。比如说《集结号》,就像你担心的问题应该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但观众很踊跃去看,票房也是那一年最高,比它热闹的同期商业片都没能和它比。有一个根上的原因,就是这个电影有没有人民性,而不是说是不是和你生活贴得(是不是)特别近。这种人民性里的情感是大家共同都有的。
南都:在片子里还有一些关于生与死话题的探讨。之前在《非诚勿扰2》里有过类似探讨,比如死也要死得有尊严。这次想跟大家分享什么?
冯小刚:大家通过这部影片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面对灾难、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这个挺重要的。我认为导演其实不必要做更多的解读———导演当然为了宣传也要去说,更多的喋喋不休未必对影片的宣传起到好的、真正的作用,甚至有时反而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希望)这电影其实是打在每个人的心上,留下不同的烙印。
南都:不要让观众产生什么先入为主的印象。
冯小刚:对,我们不能过多地去给观众做这样的导读,其实观众也不需要。
对自己的态度
此时心态 追求荣誉感,但比较羞于承认
南都:大导演似乎都很喜欢选择《一九四二》这种带有民族史诗气质的厚重题材来进行创作。
冯小刚:就是每个有追求的导演,每个都在想,怎么能够拍一个有价值的电影,深刻的电影。
南都:是不是有一种打造传世之作的野心在里面?
冯小刚:我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在真正去创作的时候,你不能太多地去想这件事。因为它和电影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那是一种荣誉感。它有一个前提,是你必须做一个让你会有荣誉感的东西出来。
南都:我能理解为:这种荣誉感和使命感是现阶段的你比较看重的吗?
冯小刚:我比较羞于承认这个。
南都:为什么会羞于?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冯小刚:其实说使命感,大了,就是不甘心只是拍一种东西。像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尝试。就是说我认为我自己也没想到,我能对一件事有这么大的坚持。另外一个就是说,我得承认,在这件事上,我表现了足够的勇气。我其实不是一个特别有原则的人。其实就比如说做人,我只是觉得底线我大概有一个,我不能太坏,不能失去底线。
南都:你这么直爽,有啥说啥,怎么会没原则?
冯小刚:我没有。或者说,坦率是一个原则吧。其它的,我起码对别人的一些弱点,包括自己的一些弱点,还是比较包容的———人性的弱点。
南都:影评人看片后,你跟他们交流说请不要过度解读。以往的印象来看,你这种啥都不怕啥都敢说的个性为什么还要小心嘱咐一下?
冯小刚:我还是希望《一九四二》这部作品能够顺利地出山,不要夭折,这件事显然大过任何别的事。
此时难处 和人打交道是一件特别累的事
南都:现在把这个梦圆了,下一个目标更难找了。
冯小刚:其实不知道下一个缘分在哪。我觉得其实导演拍一个电影就是跟它有一个缘分。跟作者的一个缘分,跟《一九四二》的缘分,跟每一个跟你一起合作的人的缘分。有的人很熟,也很有能力,但是为什么没有合作成?我想来想去就是缘分没到。
南都:最近你在微博上也会说现在画画、打球是你觉得最舒服、最享受的事情,拍电影要求爷爷告奶奶的太累了。你对做导演产生倦怠感了?
冯小刚:打球、画画不需要合作,自己面对自己就成。我现在觉得和人打交道是一件特别累的事。人不能在两边是高墙的一个窄巷里长跑,拍完一个拍下一个,拍完一个拍下一个,很多香港导演一年能拍俩(摇头苦笑)……拍电影应该把你生活的感触要放着点,最后你没有生活了,你的触角都无法吸收生活中特别新鲜、丰富的养分。你就把自己局限在这么一个事里,也不知道前面这条巷还有多长,放在谁身上都会困的。有时候离开一下,做点别的事或者说休息一下,离开这两道墙,让你的世界打开了,你这棵树的根脉能够触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去,以后再回来拍片子肯定特别有意义,一定不一样。这个道理就像,娶媳妇你天天跟她在一块,就和谈恋爱的时候不一样,可能两人一个月见三面,有时候拉开距离,离开一点时间反而倒有了更大的热情。
南都:你说的“离开”是因为想再吸取多点养分,还是说高墙给你的压力太大?这两个因素,哪个对你的影响更大一些?
冯小刚:一定是多方面的。导演要一半的经历实践和电影本身有关,一半的经历都在做一些和电影无关的事。合作、后期那么多人,宣传的人、发行的人、投资的人、审查的人……导演都要把这些(关系)平衡好,大家才能合作在一起把这事干了。对于这些我觉得是非常累的,你肯定不会从里头得到很多的快乐,不像拍电影很累但我也有快乐。跟人打交道、糊弄着一帮人把这事干了,更多的是在妥协着。
南都:像你这种地位和身份的导演还会碰到那么大的难处吗?
冯小刚:其实像我们这几个导演来说,他对你关注度也高,因为你的片子影响大,看的人多。如果你是一年轻导演,真的没片,投资也不大,他觉得你有什么问题影响也波及不大———看的人少。看你电影的人多,所以就要对你严格把关,这就是受关注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南都:所以拍《一九四二》可能会加重这种感觉?
冯小刚:但同时随着29日的上映,它也给你带来特别大的快感。这就是矛盾。如果只是痛苦,没有快感,可能早就不干这个了。这边觉得给你带来了那么多的烦恼,而那边同时又换来了那么多的让你激动人心的时刻。
【单纯】
名和利都得到之后,如果心里还有个梦,还握着它,你就会在做这种事的时候,想法特别单纯——不是为别的。
【勇气】
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对一件事有这么大的坚持。我得承认,在拍《一九四二》这件事上,我表现了足够的勇气。
【悲悯】
过去可能会用黑色幽默这样一种语调来讲这个故事……今天拍出来,呈现给观众看到的不(应该)是那个。每一个观众内心都有那种悲悯的情怀,应该唤醒这些。
(统筹:南都首席记者 方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