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陈薪伊:愿做观众心灵建筑师
2014年03月11日 13:45

image

  昨、前两晚,宁波市演艺集团的重头剧目———甬剧《筑梦》在宁波大剧院首演,从开场前的窃窃私语到剧情拉开后全场鸦雀无声,从不断被精致的舞美效果震撼到不由自主地为演员的表演鼓掌,走出剧场,不少观众都在感叹,“没想到甬剧还能有这样的呈现!”该剧导演是我国戏剧界鼎鼎有名的陈薪伊,她的戏剧风格与戏剧理念在业内独树一帜。自《筑梦》开排第一天起,陈导就一直住在宁波盯着这部戏。在《筑梦》首演之际,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筑梦》,畅谈甬剧,畅谈自己的戏剧观。

  为《筑梦》一直住在宁波

  下午1点半采访陈薪伊时,她刚起床。前一天,76岁的她排练《筑梦》一直到凌晨2点。

  “一开始阿红(指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来找我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太忙了。”陈薪伊喜欢实话实说,“后来,无意中在网上搜了沈祝三(《筑梦》主人公沈三江的原型)这个人,一下子被感动了,他晚年为造武汉大学欠了一大笔债,说‘我账还没还完,我不能死’,这个都是真实的”,“我接戏有个特点,只要剧本里有一点我喜欢的东西,我就能排”。

  《筑梦》开排前,陈薪伊专程去武汉采风,看到“武汉江岸所有的房子都是他(指沈祝三)造的”、“坐着汽车在武大兜一圈都要一整天的时间”,再次被感动,“这个人太了不起了”。

  2013年12月28日,市甬剧团团长薄孝波牢牢记得这个日子,“那天,《筑梦》建组开排”。也是从那天起,陈薪伊就在宁波住了下来,只在春节回过北京。“虽然很忙,但我不会这边排一点、那边排一点,那不是我的风格”。

  沈祝三+陈薪伊=沈三江

  陈薪伊有自己的戏剧观,“我希望我的戏剧能传达一种人文精神”,“戏剧,就应该对人的精神负责。”从她以往排过的戏就能看出,无论是当年轰动全国的商鞅、张骞,还是近几年的吴孟超、樊锦诗,这些人物都有种“英雄”或“理想主义”的情怀。“我希望看我戏的观众,会有一种思考,一种顿悟”,“沈三江是建筑大师,而我希望我不仅是戏剧的建筑师,也是观众心灵的建筑师。”

  陈薪伊看重沈三江的品质在于“守信和重教”,她把该剧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了这两点。戏里,沈三江为了信守合约,坚持在造武汉大学时使用英国进口的钢材,而不惜卖掉两条街的产业;在得知运这批钢材的轮船意外沉没时,他抵掉自己的家向银行贷款,他说“我沈三江立着是个柱,倒下也是根梁”。

  陈薪伊说,《筑梦》中的沈三江跟原型沈祝三有一些不同,戏里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经过了她的艺术加工:“我把我的理想灌注到了这个人身上,去表达一种人格的选择。”借助历史人物来抒自己的情,是陈薪伊导戏时的一贯做法,“沈祝三加我才是沈三江”。

  甬剧也能“高大上”

  陈薪伊为很多剧种导过戏,不同剧种间的隔阂很少成为她导戏的障碍。对甬剧,她坦言“一个字也听不懂”,“平时排戏只能一边对字幕一边排”,但她依然能适时抓住演员的感情,并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在陈薪伊眼里,甬剧是“小腔小调”,而“沈三江是个建筑大师,小小的甬剧很难去表现”,于是,陈薪伊大胆地给这部戏加入了很多外来的元素,比如西洋音乐配器,比如恢弘的舞美制作团队,“光是找音乐就找了很久”。

  陈薪伊为沈三江这个人物选了一首西洋主题音乐,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100多年前写的《威风堂堂进行曲》,每次沈三江出场,都伴随着这首军乐曲,强劲的鼓点与沈三江的动作充分合拍,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男主人公虽面临窘境仍“威风堂堂”的气势和人格特质。

  剧中也穿插着一系列宁波元素,如武汉的月湖勾起主人公的乡愁,便有“天上明月只一轮,人间月湖却成双”的唱词;沈三江在走马塘“马头墙听雨书”的一段回忆也时时出现,给舞台平添几分诗情画意。

  总的来说,《筑梦》完全打破了观众对于甬剧的欣赏期待,而让甬剧呈现出种种“高大上”的气质。这也实现了陈薪伊的初衷:“我这部戏不仅给甬剧观众看,还要给全国的观众看。”

  给甬剧团带来很大变化

  陈薪伊在排练场上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在宁波整整两个月,甬剧团上下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怕她的。就记者在剧场看了一下午合成的经历来说,陈导难得的是既具有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又具有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一落座导演席,她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所有与戏无关的东西一律不得干扰。灯光的每一次转变,幕布的每一次开合,演员的每一步走位、每一个情绪的反应都在她的控制之中。“导演是八爪鱼,前后左右都要观察。”陈导说。

  《筑梦》的男一号郑健,是陈薪伊亲自从甬剧团挑出来的。比起选用成熟的演员,她更乐意给年轻人机会,“我一个戏培养不出一个演员是很失败的”,比如话剧《商鞅》里的尹铸胜、沪剧《董梅卿》里的朱俭都是她一手带出来的。此次选男一号颇费了陈导一番工夫,“我让他们把所有演员的剧照发给我,又给了我一份推荐名单”,直到看到一张《宁波大哥》的剧照,陈薪伊才发现了郑健,“他的眼睛特别真挚”,重要的还有郑健的身形比较单薄,符合“一个单薄的人担了一千斤的重担”的设定。

  看完戏,所有的人都在夸郑健,“这个郑健像换了个人似的”,越剧团里的几个小姑娘甚至说“简直要爱上他了”。事实上,郑健的表演是陈导一点点打磨、示范出来的,“当然,小伙子自己也很用功”。

  其实,陈薪伊给甬剧团带来的还有很多。比如逼着剧团提高工作效率,“三天的事一天做”;比如打破剧团人员的职责分工,连舞台监督都被挖掘出来上台演一个喜感十足的银行员工。

  连轴转了40多天,陈导有些“累了”,不过,她依然觉得排戏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对事业的理想、爱情的理想、友谊的理想、真情的理想,我在戏剧创作中都能获得”。

  新闻链接

  名导陈薪伊

  陈薪伊从40多岁正式开始做导演,排戏上百部。除了话剧,黄梅戏、粤剧、淮剧、沪剧、越剧、闽剧、歌剧、儿童剧、音乐剧等几乎所有的舞台剧形式她都接触过。其中12部作品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曾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特殊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陈导排的戏有自己的风格,气度大,排出来的戏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代表作有话剧《商鞅》、黄梅戏《徽州女人》、沪剧《敦煌女儿》等。

来源:宁波晚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