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他的一首《赞歌》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已年近八旬的他以新歌《再举金杯》为祖国献礼。在献身民族艺术的征程上,60多年来他坚持用艺术实力不断超越自己。多年来他用“磕长头朝圣”般的情感自筹资金走遍祖国南北边疆少数民族村寨,精心录制完成了大型电视艺术系列片《长歌万里情》和《环抱大天地》,不久前他荣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胡松华:万里长歌万里行
胡松华近照
走进胡松华的家,启功先生题匾的“养气斋”格外醒目,环视四壁,到处是胡松华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飞奔的各式骏马、振翅的大鹏雄鹰、遒劲的虎柏龙松,还有颜筋柳骨的书作以及诗作,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豪迈雄浑的气度和胸襟。
在黔东南苗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欢迎胡松华为他们唱新作
与民族歌唱结缘
如果按照父亲的意愿发展,胡松华或许能成为颇有名气的书画家。他的童年是在私塾里度过的,父亲是位书画家兼中医师,爱好书画近乎痴迷,对胡松华影响极深。从6岁到19岁,父亲请了“两中一西”3位颇有名望的画师教授胡松华,可谓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功底。正是凭借着在书画方面的成就造诣,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的胡松华被选调到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1950年,又被选调到中央民族访问团的胡松华当时不知,这对他后来的艺术人生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在那一年里,他与云南26个民族的同胞们同食宿、同歌舞,在深入学习和编创演出中,他真正开始走进了民族声乐的大门。
多数人对胡松华的记忆,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脍炙人口的名曲《赞歌》的演唱者,这首具有浓郁蒙古族长调风格的歌曲清丽独特、久唱不衰。殊不知那是他一个晚上赶出来的紧急任务,对于胡松华来讲亦有着难忘的回忆。1964年秋天,周总理要求在《东方红》第六场中增加一首蒙古族风格的男高音独唱,当他接到这个任务时心中充满激动,经过一夜紧张而兴奋的创新性尝试——他先写了四句蒙古族无词新长调与中段民间素材进行“突破性联姻结合”,黎明破晓时分便捧出了这首新作,定名《赞歌》“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经过紧张的排练,两天后周总理和陈毅元帅亲自审查,一遍通过且给予充分鼓励。胡松华60年的演唱生涯里留下了许多经典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努尔哈赤的骏马》《吉祥酒歌》等至今在各民族群众中传唱。他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音乐故事片《阿诗玛》录唱了全部“阿黑哥”的唱段,后来每当他来到云南石林,阿诗玛故乡的人都会热情地欢呼:“我们的阿黑哥回来了!”
胡松华与蒙古族跤手们
“我们自己的歌唱家”
不少人以为胡松华是蒙古族,实际上他是满族人,可却能将“马背歌曲”的风格和气质诠释得无比到位,许多喜欢长调的音乐人都向胡松华请教,有什么捷径可以唱长调像他一样,胡松华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如果想唱好“马背歌曲”必须要体验马背上的感觉,只有靠在沙发上的感觉是不行的。的确,他直到七八十岁的年龄还能骑马,还能与蒙古族棒小伙比摔跤……与一般的歌唱家不同,胡松华为歌唱而深入边疆去采撷民族歌曲的用情和用力要比人们想象的多得多,他被许多民族的人民爱称为“我们自己的歌唱家”。
胡松华说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他深入接触过的有48个,他在不同场合都深情表达过,是几十个民族的母亲用生活和艺术的乳汁哺育了他在艺术事业上的成长。他曾经向20多位民族歌手拜师求艺,胡松华说,没有这些民族歌师和他们所传承的民族歌唱艺术的滋养,自己绝不会有今日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起,已过花甲之年的胡松华和被他称为“战友+志愿者”的夫人——著名舞蹈家张曼茹携手筹组拍摄多民族音乐电视艺术系列片,为此他变卖了北京鼓楼附近的祖居四合院,自费录制并推出了12集的《长歌万里情》。行前,他用年过花甲的歌喉重新精录了近百首多民族歌曲,片中歌曲有三分之一还是他自己的心血之作。而胡松华与摄制组所到之处,成吉思汗的子孙高举美酒,格萨尔王的后代献上哈达,拍摄被称为“壮行边疆十万里,高歌民族百首歌”的壮举和创举。
奇迹还在延续中
进入新世纪,他和老伴南下珠海成立了艺术研究室,创办起“现代学馆”,免费培训了一批少数民族学员,他把自身多年的学术思想、艺术观点及独特歌唱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他自编了一套独特的气法操及各种练习曲,因族施教、各为所用。2003年在广州成功举办了感人泪下的《雏燕飞鸣》多民族弟子毕业音乐会,胡松华艺术研究室的特殊顾问、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当年从医院发来贺电深情评赞道:“少数民族声乐事业是一项极富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它的深远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
“老骥仍驰万里,苍鹰犹啼九天”胡松华喜欢将这句话来作为他晚年传奇侠义式行迹的注脚。如今,已迈入耄耋之年的歌者,仍然在奋战,奇迹也还在延续中。从2011年秋到2013年年底,胡松华奋战两年多推出了《环抱大天地》专辑,其中含纳了62首多民族风格的歌曲,每一首歌中都讲述了一段故事。胡松华先后向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学习了古典牧歌的“诺呼啦”技艺,向彝族歌师白素珍学习过传统“海菜腔”唱艺,向西北“花儿王”朱仲禄学习过成套的回族“花儿”技艺,向维吾尔族歌师阿依木尼莎学习过古典“木卡姆”唱艺,向藏戏之王扎西顿珠等学习过“真固”技法的高难唱腔,向朝鲜族歌师金声民学习了古典与民间的特色唱艺,还向许多民族的歌师们学唱,难以计数。在《环抱大天地》特辑中有多首怀念他的少数民族歌师的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为此胡松华和几位知己好友组成了“友情制作部落”,老伴张曼茹不顾病体不便,70多岁高龄竟认真学起了电脑操作和视频剪辑技术。胡松华说《环抱大天地》是感恩他从艺60多年来40多个民族母亲的哺育深情。
“浓郁的多民族风格、完美的发声技法、宽广的演绎领域与鲜明的时代气息”这四个标准是作为歌坛常青松的胡松华歌声能永葆青春且常唱常新的秘诀所在。从艺60多年来,胡松华说他一直在读着大学,“读多民族综合艺术的大学、读世界歌唱艺术的大学、读边疆广阔生活的大学”。如同要将圣洁的哈达献给尊贵的客人,胡松华说《环抱大天地》如同醇香的美酒,要倾情献给他的知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