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拜访“大学语文之父”:百岁老人徐中玉
2015年01月21日 21:20

  编者按:世界知名城市都有他们的文化象征。其中最深入人心、最具有城市个性具象意义的,往往是城市名人。即日起,我们推出“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奖者专访,走进大师的日常生活,并请他们为青年人开出书单,对青年学子谈谈他们最想说的心里话。

图片说明:百岁老人徐中玉

图片说明:陪伴他多年的猫

图片说明:家中几万册的书

  著名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家、作家、华师大中文系名誉主任、上海作协第五届主席……若要细细数来,徐中玉老先生拥有的头衔,怎么也得超过四百字。他撰写、编著的教学书籍约1000万字,主编教材和期刊达2000万字,仅《大学语文》就累计印刷发行1700余万册,使用高校达千所以上。近日,先生又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这位1915年生于江苏江阴的老先生,下个月就要迎来一百周岁生辰。

  与先生的见面约在了一个有阳光的午后,因为保姆胡阿姨说先生有午睡的习惯。

  这是一幢上世纪50年代的老公房,木质结构的三层楼,先生就住在第三层。尽管楼房外墙维护一新,但拾级而上,木质楼梯发出厚实的噔噔声,有种沉甸甸的岁月感。

  推开大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左右手的房间里都有书橱,分不清是书房还是客厅,走到最里间,就是先生的卧室了。

  只见先生靠坐在窗边的沙发上,黑色的棉衣、深灰色的呢帽,显得很精神,身后是一只上了年纪的白猫,正懒洋洋地趴在窗台晒太阳。

  见有客人进来,先生试图起身,胡阿姨赶紧迎过去扶住他。先生笑盈盈地说:“你好,你好,欢迎。”感觉就像是熟悉的邻居老爷爷。胡阿姨说,你今天运气真好,老先生状态不错。

  先生交谈中总是很认真地重复着“年轻人要多读书”、“什么书都要看,要看很多遍”……先生最在意的就是家里的几万册藏书了,因为他特别叮嘱胡阿姨要好好给客人介绍。笔者这时才发现,走廊、墙角、书橱、衣柜,甚至床上,都堆满了书。也许在先生看来,书从来就没有“最应该看的”,因为“看过也会也会忘记”,只有广泛的阅读、反复的阅读,才是正确的读书法。

  胡阿姨说,她照顾先生起居三年了,相比百岁高龄,先生的身体状况已经相当不错。先生独居守旧,家人买了新房,他却不肯搬过去,说是习惯了老环境。平时家中很清净,逢年过节会有学生来探望。家里还有一只养了十年的猫,脾气不小,只听先生的话。

  先生平日生活没有固定的时间表,早睡早起,中午会睡个午觉,饮食也没有特别之处,只是先生口味偏重。以前还会看看书,现在看起来有些吃力,所以看书也少了。天气好的时候会陪先生去附近的长风公园走走。

  徐先生的百年教育之梦

  说起徐中玉先生,就不得不提到《大学语文》。今天我们熟悉的大学语文课程,实则中断了三十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个大学都有大学语文这门课,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文理分家,各学科越分越细,大学语文无形中被取消。直到“四人帮”粉碎,时任华师大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与南京大学长匡亚明共同倡议,提出两校牵头恢复大学语文。自此,中断了三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重新开设。

  一晃眼,《大学语文》已30有余,这套国家级教材已至第9版,每所大学都开设了该课。先生仍不断参与修订,定期召开学会研讨。

  《红楼梦》中有两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徐先生认为说得言简意赅、深刻中肯,因为大学生仅有知识和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人文品行更重要。在徐先生看来,“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

来源:东方网 作者:朱恬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