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之类的戏曲大师有很多,他们都以戏唱得好闻名,但是其中又能当导演编剧的戏曲艺术家却很少。住在秋月枫舍的顾少春就是一位能唱、能编、能导、能改的淮剧艺术家,是在世的唯一一位上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从小在戏班长大,与淮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现在已经84岁高龄,但顾少春还在为推广淮剧做着工作,曾经还去过大学介绍淮剧。
“淮剧最早是捧腹唱戏”
顾少春,听到这个名字,一些老戏迷肯定知道他的“来头”——淮剧顾家班的传人。他说自己从小就长在顾家班,耳濡目染,对淮剧的感情也油然而生。跟着戏班里的师兄学戏,8岁时第一次登台,这一唱就是将近70年。2008年,顾少春最后一次登台,用他的自编自演的代表作《种大麦》谢幕舞台。之所以选这出戏,他告诉记者其中有个寓意,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首批进京培训的艺术家,给毛主席汇报演出时就是这出,所以最后一次登台也演这出戏,取有始有终之意。
“最早都是双手放在肚子这里唱戏的。”顾少春说,现在的所看到的淮剧已经是经过革新的。最早,淮剧演员都是到别人家门口卖艺或者是在祠庙做道场的,只用一个“嘀哆板”,有点类似现在的说唱,其服装道具都是很简单的,甚至就是捧着肚子唱戏的。后来受到“徽班进京”的影响,开始逐渐走上舞台。来到上海时京淮同班,相互结合,淮剧吸收京剧的“作”,进而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顾少春说自己的伯父顾汉章及顾家班对推动淮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伯父当时是顾家班的当家,原本在无锡苏州等地唱戏,来到上海为了吸引眼球,第一次在淮剧舞台上“玩”起了灯光、布景、道具,不再是简单的一桌两椅,吸收了许多别的元素,演出形式渐渐多了起来。顾少春说自己也是“胆子大的”,有出戏他把自行车搬上了舞台。
“淮剧演员最有翻身感”
“我们淮剧演员在新中国成立后是最有翻身感的!”这句话顾少春反复强调了
好几遍,记者从他的叙述中确实能感觉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以前唱戏的称为戏子,从这个称呼就可以看出对其轻视,“唱念做打”都要学,每天都要练基本功,十分辛苦。他们收入全来自唱戏,而且收入不高,唱戏的从没有“万元户”。顾少春说以前戏唱不好,师傅一巴掌打上来,之后师傅也哭了:“你不唱好戏,你没饭吃,我也没啊!”
民国时期,许多苏北人逃难到上海,基本都是底层的苦工,“当时上海从两个轮子到八个轮子,码头工人等苦力,都是我们苏北人。”顾少春的伯父顾汉章曾经也当过码头工人。而且当时的上海“阿飞”横行,经常到各个戏班“敲竹杠”,尤其是越剧,因为大多是女的,所以受到的欺负最多。不过,他们顾家班却是无人捣乱的,因为他的伯父黑白两道都搞定了,像杜月笙、黄金荣等老大都是他们的常客,如此一来“阿飞”就不敢闹事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淮剧十分重
视,顾少春家中有一副当时他们进京培训完与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大合照,照片中他们就站在毛主席的身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专门用淮剧招待国家元首,并介绍说“这是我们上海的淮剧,灵伐?”。周总理特别指示把黄浦区的京城大戏院更名为黄浦剧场,作为上海专门的淮剧场。除此之外,淮剧演员的待遇也上去了,以前老了还要担心有没有饭吃呢,顾少春说自己退休了能算干部,真是不敢想。
自创绝技,改戏获大师赞赏
顾少春最早是唱小生的,后来因为鼻子大、嗓音不好,他便改演丑角。戏剧界有句话叫“任何剧种丑为王,无丑不成戏。”顾少春为此去找了许多其他剧种的丑角前辈学习,丑角有一项基本功是甩佛珠,但都是带着帽子甩不容易飞出去,而顾少春却自创了不带帽子甩的绝技。脸谱都是当场演当场画的,顾少春却发明了“活脸谱”,让各式人物的脸谱都能保存下来。演戏时,顾少春可以不需要剧本,张嘴就来,而且唱词都有韵脚,他曾经写过一段唱词里面有108个“心”字。除了唱戏,他还参演过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在剧中饰演“狗腿子”一角,他说演之前,游本昌特意和他打招呼,让他“悠着点”,别盖过了自己的风头。
顾少春还是戏曲界唯一既演戏还会编戏改戏导戏的,他创作的现代戏《捡煤渣》就连记者不喜欢听戏的父母都能来上两句。他将梅兰芳的拿手戏:京剧《白蛇传·断桥》改成淮剧,梅兰芳看过之后称赞“绝了!”。之所以能得到大师这样的夸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顾少春爱看书,他的床上一半堆满了书。顾少春编导、改编的传统戏、现代戏不计其数,有许多在工厂等地方即兴创作的戏都没有保留下来,十分可惜。
“从业需敬业,才能鱼化龙”
即使是退休后,顾少春也从未放下淮剧,曾经他还去华东理工、上海理工等大学讲淮剧。看到现在戏曲事业如此衰落,老人家心中五味杂陈,他觉得这与现在的体制和大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以前他们靠戏吃饭,为了满足下夜班戏迷的需求,周日除了原本下午和晚上的两场戏之外,还加演早场和早早场,7点半就开始,一天四场戏。但现在一个月都可能演不到四场戏,一进剧团便是终身制,不演戏也有饭吃。唱戏练功苦,很少人愿意,难得从戏校里出来的演员唱腔都是老师教不是自己编的,没有生活基础,所以也没有感情,都没有演好戏的“动力”。
“人家为什么来看戏,你要有东西给别人看……以前我一上场,观众眼睛一分钟都不会离开我……以前戏子老了不值钱了,现在越老越值钱……”从顾少春的话语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对戏曲的感情。顾少春不求名利,偶尔去听戏,听到别人唱的都是他的作品,不知道他没关系,只要唱的都是他的戏就行。有次去外地,长途车上司机放的是他的唱词,让他十分满足。家中现在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剧本,他不愿意交给剧团,他怕给了剧团就“尘封”了,他希望有一天找到有缘人赠送给他。“从业需敬业,才能鱼化龙。”是老人家一辈子唱戏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