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戡代父亲李敖向本文作者奚美娟赠书
李敖先生去世以后,才短短几天,媒体上已经有很多与李敖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发表了文章,表达哀思。我与李敖从未谋面,可是心有戚戚,好像是失去了一个熟悉的人。记得3月11日晚上,我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结束舞台剧《北京法源寺》新一轮的演出,看见李戡也在场,感到格外高兴,也就以为他的父亲病情可能趋于平稳了。我们一起夜宵,离席时大家还让李戡回台湾一定转达对李敖先生的问候,希望他能够战胜病魔出现奇迹。像李敖这样一个传奇人物身上,什么样的奇迹都是可能的。但是,没想到才过一周,就已是天上人间了。
记得在报刊文章中经常看到李敖这个名字,犀利、好斗、笔不饶人,嘴不留情。后来上了电视,看到他外表倒是干净利落,衣着的色彩搭配从不乱套,言行中透出文人的儒雅。但这个倔强的斗士,虽在华人社会叱咤风云几十年,留给我的只是一个远远的,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形象。
《北京法源寺》演出海报
与李敖先生的人生交集,缘起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2015年,田沁鑫导演要把李敖的这部小说搬上舞台,力邀我加盟国家话剧院《北京法源寺》剧组,出演剧中慈禧一角。我欣然同意,开始认真阅读这部小说。说实话,我对慈禧的认知与李敖先生不尽相同,他是极力把慈禧塑造成一个历史罪人,但我作为演员,即使演一个坏人,也需要有心理逻辑来演绎人物,使坏人也要坏得有理由。于是我从慈禧与光绪的母子恩怨入手理解人物,把戏剧中最高潮的一场戏,理解为慈禧震怒于儿子光绪对她的背叛,这是最伤害母亲的一击,她欲哭无泪,呼天抢地,觉得无颜面对列祖列宗。这样来理解慈禧这个历史人物,不知道能否通得过李敖先生的法眼,心里总是有一点忐忑。可以说,参与演出的过程里,内心一直在与李敖先生对话与辩解。李敖这个名字,也就伴随着他的小说以及我参与的话剧,从远处走近了。当时,以剧组每天有人提到他名字的概率来看,更感觉他似乎参与了我们的排练过程。2015年12月5日,此剧在新落成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剧组人员翘首以盼,希望田导能邀请到李敖来观剧,出现在北京首演的现场。这毕竟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被搬上舞台。可惜病魔阻碍了他。那时,我们从导演那儿得知李敖患病的消息。在北大上学的李戡,代表父亲观看了《北京法源寺》的首演,并与我们结识,交往至今。我想,也许这是上苍让李敖先生用另一种形式,与剧组人员结了缘。
2017年11月6日,我随国家话剧院《北京法源寺》剧组终于来到台湾。11月8日和9日,连续两天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大会堂进行了三场演出。李戡此时已经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他乘着学业的空隙,特意飞回台北迎接我们的到来。那天在桃园机场,他让我和剧中扮演光绪帝的周杰坐上了他自己的车,由他开车送我们到下榻酒店。他是一位九零后的青年人,谦虚而善解人意,此次见面觉得他又懂事成熟了许多。我们临出发前,李戡电话告知周杰说,李敖先生如果身体状况允许的话,要想见见周杰和我。为此,我俩还特意带了大陆版的《北京法源寺》小说,期待着见面时请李敖先生签名。但是到了台北李戡就告诉我们,他父亲因脑干肿瘤病情加重,这段时间入住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原本安排我们当天下午去探望的,但他给医院护士打了电话,护士说今天李敖先生状况不好,不适合去探视。我们都觉得非常遗憾,也更为先生的病情担忧。我说,原先还想着要让李敖先生在带来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上签名呢。李戡说: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父亲拿笔写字了……
本文作者参观李敖书房
李敖书房一隅
《北京法源寺》在台北演出很顺利。剧情表现了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观众反应很是热烈,更对整台演员的精湛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7日晚上我们连排结束后,李戡特意把剧中三位主要演员贾一平(谭嗣同扮演者),周杰以及我请到家里聊天。一进门,李敖先生庞大的书房兼客厅让我们目不暇接,各种类型的书目文献整理堆放井井有条。他历年来收藏的大小字画等,都有背景故事可言;比如墙上挂着一幅胡适先生的字,李戡说,父亲刚到台湾时在一家旧货店里看到这幅字,就很喜欢,但没有钱买,过了几年再路过那家店,那幅字竟然还在,就当机立断买下了。李敖先生是个有故事之人。李戡带着我们楼下楼上地参观并作一一介绍。
周杰、贾一平和本文作者在李敖书房
待我们在书房的沙发上坐下,李戡开了一瓶红酒,大家举杯预祝《北京法源寺》在台北演出成功。他还代父亲给我们三人送了《北京法源寺》小说的台湾经典版。但高兴之余,似乎总有一丝遗憾。如果李敖先生也能够观看演出,并在自家书房和我们痛快畅谈,那该有多好。现在,宽大的客厅总是感到空空荡荡。临走时,我们三人又一次举杯,祈愿李敖先生能够恢复健康。那晚回到酒店休息时,我想起上海的挚友对我说的一句话:《北京法源寺》剧组这次去台北演出,就像是专为李敖先生喊魂的,喊住他,让他再多留些日子,慢点走……想到此,我心中突然很是感慨。看到他九零后的儿子如此小心周到地陪着我们,同时又要牵挂病重的父亲,心里有点难过。
在台北的三场演出圆满结束。9日晚上,《北京法源寺》剧组在一家火锅店夜宵庆祝。李戡代表父亲,当场给剧组二十六位演员每人赠送了台湾版小说《北京法源寺》,让大家感动无比。第二天,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他发的微信:“昨晚《北京法源寺》在台北三场圆满结束,在庆功会上,我送剧组二十六位演员每人一本台湾经典版本《北京法源寺》小说,并盖上爸爸印章——我可以代表他接待剧组、出席记者会、话剧首演、赠送仪式,但我没有资格代他签书,因为他的才华和学问,我远远赶不上。我还对所有人说,爸爸将来离开以后,他的著作会继续出版,《北京法源寺》话剧也会继续演下去,但书毕竟是冰冷的文字,只有这部话剧,才能有血有肉地诠释爸爸的想法。若干年后再看这部话剧,不但会想起爸爸,还会想起这几天和剧组朋友在台北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感谢田沁鑫导演三年来的辛苦付出,以及二十六位了不起的演员和所有剧组成员的努力,希望我们能当一辈子的朋友”。
2018年3月18日,李敖先生走完了他众说纷纭、精彩纷呈的人生。曾几何时,他在台湾昂首挺立叱咤风云,却离我辈很远,遥不可及。现如今,勇士虽然远逝,但借着他唯一的长篇小说被搬上舞台,《北京法源寺》仍在戏剧舞台上高扬着不屈不饶的秉性,宣扬他的不折不弯的思想。三年来,李敖先生已经随着此剧,让我们全剧组的演职员们渐渐地走近他,甚至觉得自己和李敖的大名有了某种联系。当天下午,我和周杰、贾一平联袂给李戡发了唁电。我还拟了一副挽联,请李戡代为献在李敖先生灵前:
昔有缘来戏中纷纭说太后;
今无公在岛上多少演帝王。
——李敖先生千古
我从未想过,我和李敖先生会有这样不曾谋面的记忆。谨以此文,纪念李敖先生。
2018年3月20日
写于上海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