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二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从左自右依次是滕俊杰、黄豆豆、周慧珺、王劼音、许国屏、陈瑜、余红仙、于本正、常光希、郑体武
上海市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家”评选工作,在市委、市府及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在各文艺单位、社会各界的倾力协助下,在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全力配合下,终于圆满结束,许国屏等十位文艺家光荣当选为上海市第二届“德艺双馨艺术家”,上海为之举行了表彰大会。
附:上海市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简介
许国屏,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教学实验室主任,一级演奏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
为了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七十年代开始,许国屏深入到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不计报酬为全国20多个省市办了音乐教师培训班。他的行程总共有十多万公里,被称为“音乐长征。”
许国屏热心从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先后在静安区各中小学开办“多功能笛”义务培训班,自己出资组建老人“多功能笛”队,让音乐撑起人民群众的多彩人生,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受到中央和市领导的关怀和重视。
许国屏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荣获“宝钢高雅艺术奖”,1999年获“世界华人发明博览会”银奖,2000年获第十一届全国“星火杯”创造发明一等奖。
陈瑜,上海沪剧院青年团团长,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
陈瑜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努力探索表演艺术,曾在舞台和影视剧中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深受观众好评。她曾担任制片人,率先主演小剧场沪剧《影子》,开创了戏曲小剧场艺术之先河,引起了戏剧界的关注。
陈瑜坚持深入生活,创作贴近生活的剧目,在舞台上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她主演的《清风歌》、《明月照我心》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都是她多次带领青年演员去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熟悉社会生活而创作成功的。许多青年演员在她的带领下,不但在表演艺术上有了长进,而且在思想上得到了提高。
1990年以来,她先后荣获文化部“文化表演奖”、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及第九届“梅花奖”。1991年她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王劼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王劼音多年从事版画、油画艺术,作品以民族性和现代感的成功结合而令人瞩目。他注重对绘画语言的本体研究,强调个人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坚持作品的艺术格调和品位,努力使自己的创作给人们以高品位的艺术享受。1986年以来,王劼音的作品在国内外大型画展中频频展出,有些作品还被国外艺术院、馆收藏。
王劼音对美术事业表现了高度的热情与责任心,对画坛出现一些不太健康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倾向敢于直言批评,提倡在画家中开展真诚交流的风气。他积极参与2000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的策划筹备工作,不辞辛劳,与其他成员一起到青年画家的单位、画室精心挑选参赛作品,为青年美术家的成长提供了条件。
王劼音1994年曾获得第12届中国版画金奖。
常光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一级动画设计师,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常光希是一位对艺术永不满足的人。在美国、日本动画大片的挑战中,他探索国产动画片产业化制作的新思路。在接受拍摄动画巨片《宝莲灯》时,常光希更新观念,大胆尝试,不断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制作手段,运用数码立体声、三维动画、先期对白、先期音乐等制作方法,调动全体主创人员最大限度地挖掘“想象与夸张”的特性,追求现代视听综合效果,并获得了成功。
常光希工作上任劳任怨,艺术上精益求精,生活上肩挑重担。《宝莲灯》在后期制作阶段,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此时他的母亲瘫痪在床,妻子身体也不好,一家的日常生活都要靠他来照顾。常光希一边处理家事,一边扎在摄制工作中,使周围的人深受感动。
常光希1992年获得全国影视动画片导演奖,《宝莲灯》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于本正,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于本正是位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导演。他说,一部影视作品若不关注人民,人民又如何会热爱影视作品?他导演的成功之作,如《信访办主任》、《走出地平线》、《日出》等影片,在中国电影界都享有广泛的赞誉。尤其是他执导的《生死抉择》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被誉为“新时代的佳作”。
于本正在艺术上执着追求,孜孜不倦,并自觉地将理性思索和感性认识联系起来。他认为,艺术质量就像攥紧的拳头,丝毫放松不得。每个本子、每场戏、每个镜头,他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精打细磨之后,才奠定了影片取得成功的基础。
于本正十分注意扶持年轻人的成长。他认为,培养青年一代比拍出一部影片有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导演组有不少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拍摄过程中于本正总是大胆起用、大力培养。看到年轻人的进步和成长,他比任何人都要高兴。
黄豆豆,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上海舞蹈家协会会员。
黄豆豆是近年来中国舞坛上出现的一名新秀,具有高度悟性和演艺才华。在199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他演出的《醉鼓》,在方圆不过数尺的鼓面上,尽显舞蹈艺术的魅力,令观众倾倒心醉。由他主演的《秦俑魂》被一些舞蹈评论家称之为“20世纪末的精品”。黄豆豆戏路广泛,善于驾驭各种题材的舞蹈剧目。他对《苏武》中正气凛然的苏武、《闪闪的红星》中顽强不屈的潘冬子等角色,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舞蹈艺术也日臻成熟。
黄豆豆虚心好学、严以律己、关心他人。在成绩面前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练功不缀。他时时处处都关心着舞蹈事业,长期无偿向家乡温州少年宫的舞蹈小学员传授技艺。
黄豆豆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首届文化新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他还荣获了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艺术家”、文化部“全国优秀专家”、和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周慧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周慧珺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全面的理解和继承,作品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60年代初她便在书法界崭露头角,70年代起即蜚声书坛。她所写的《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一再重版,发行逾100万册,以后所出书贴都被再版。近四十年来,她的作品深受读者的欢迎。
周慧珺在荣誉面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锐意进取、刻苦专研。她身患残疾,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非常人能够想象,但她凭着惊人的毅力与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挥毫不缀,精益求精,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1998年,周慧珺当选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以后,努力开展协会工作,大胆启用、依靠年轻力量。为改变协会面貌,她组织举办各种展览,创办《书法通讯》,逐渐完善书协机构,为振兴上海书法艺术做了大量工作。在艺术见解上,她还能接受各种流派,兼容并蓄,共同发展。
周慧珺生活十分简朴,但她热心公益事业,救灾扶贫从不落后,在单位和里弄中凡是有慈善捐款,总是名列前茅。同时,她还尽自己的力量帮助生活困难的同仁和老画家遗孀,深受人们的好评。
周慧珺曾两次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余红仙,上海评弹团艺术指导,一级演员,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余红仙热爱评弹艺术,尊重传统,大胆创新,她的演唱音色华美,深情并茂,一曲《蝶恋花》广为传唱,使评弹产生了巨大影响。她为诗词谱曲和新编开篇,也深受听众欢迎,为发展评弹艺术事业作出了贡献。
余红仙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数十年来在许多中、长篇评弹中塑造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最近在整理演出长篇评弹《双珠凤》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余红仙坚持深入社会,为群众演唱,在江、浙、沪各地城镇农村的大小书场演出,受到广泛好评。她担任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委,积极组织农工民主党中的文艺人士,常常冒着酷暑到市郊农村演出,为普及评弹艺术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滕俊杰,上海电视台副台长,二级导演,上海电视家协会副主席。
滕俊杰在国际、国内屡次获得电视文艺领域的高规格奖项。近十年来,他在电视文艺的各个领域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他是第一个拍摄美声唱法的音乐电视片的编导,且以其创意新颖、影像语言独特,夺得6项全国性大奖。他参与创作的大型文艺晚会,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创意,更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正确的导向性。同时,他笔耕不缀,不断将自己在艺术上的探索心得写成文章,汇编为《沧海飞越》一书出版,为电视艺术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滕俊杰敬业奉献,以身作则,既讲原则性,又富人情味。他所领导的部门生气盎然,充满活力。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说:“没有领导的信任和培养,没有各方合作者、朝夕相处的同事们的支持和努力,所谓成功都是不可能的。况且,目前的情况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1999年,滕俊杰执导的音乐电视《凝聚》获“五个一工程”最佳歌曲奖;音乐电视《故乡的云》获得第13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郑体武,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副主任,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
郑体武是位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翻译家。他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积极投入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工作。他主编的大型丛书《白银时代俄国文丛》和编译的《俄国现代派诗选》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1999年,他作为俄罗斯政府的特邀贵宾赴俄参加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系列活动。为表彰郑体武在翻译介绍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俄罗斯作家协会和俄罗斯文化部分别授予他荣誉奖状和普希金纪念奖章。
郑体武时刻不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他经常教育学生:“爱国主义不是漂亮的辞藻、响亮的口号,而是一种具体的状态和自觉的行为;对将来从事外交、外经、外贸、外国语言文化,即从事“外”字头工作的人来说,培养自己坚定的爱国主义品格尤为重要和迫切。”郑体武积极参加翻译家协会的各项活动,为协会工作的开展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