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四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从左自右依次是梁伟平、魏育青、田明、程海宝、陈家年、张善夫、郑大圣、卢治平、刘英、李守白
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进一步倡导德艺双馨精神,第四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在历经半年多的认真选拔及民主推荐、专家评选、领导审核等程序后于近日最终揭晓。今天,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决定授予陈少云、刘英、卢治平、郑大圣、张善夫、陈家年、李守白、程海宝、田明、魏育青、梁伟平等11位同志第四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我们在对获得荣誉称号的同志表示祝贺的同时,希望他们担当使命,再接再厉。
附:第四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简介
陈少云,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首批传承人。
陈少云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执着于京剧麒派艺术的表演创作,成为国内公认的最优秀的麒派艺术传人。从艺40多年来,他在近百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以及现代戏中,塑造了上百个性格各异、栩栩如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戏曲舞台形象。在充分继承麒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陈少云还秉承了周信芳的演剧精神,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精神融入到剧目的创排和演出过程中,形成了“外朴内秀”的独特表演风格。在《狸猫换太子》中,陈少云更是充分展现其表演特色,将麒派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细心揣摩角色的创作,全情投入,痛苦欢喜全在剧目创作中。该剧一经推出,轰动全国,被誉为是一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剧作,并赢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首届中国京剧节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等众多荣誉,陈少云个人也因此获得了“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重要奖项。《成败萧何》、《宰相刘罗锅》等剧目同样取得了空前成功,荣获众多国家级奖项。
陈少云除荣获众多业务奖项以外,还获得过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刘英,著名唢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科带头人,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
刘英教授不仅是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学工作者和党政工作者,而且在艺术实践中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1989年在第十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中成功首演了朱践耳先生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天乐》,荣获“优秀表演奖”;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再次演奏《天乐》,荣获“优秀成果奖”;1991年应香港政府邀请参加香港艺术节演出,一曲《天乐》震动香港乐坛,香港各报均以“中国最年轻的唢呐大师”为题给予高度评价。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1997年被载入《中国高级技术人才库大典》,1998年荣获香港“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03年在瑞士“神女峰”国际音乐管乐比赛中荣获金奖,2009年荣获“贺绿汀音乐基金奖二等奖”。
卢治平,上海半岛版画工作室艺术主持,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卢治平于2003年创办半岛版画工作室。多年来,他自筹资金,每年举办不同层次的版画展览。这些展览既有全国和国际层面的,也有上海及各地的中青年艺术家策划举办的联展。随着版画家队伍的扩大以及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增多,近年又筹划了多次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展。尤其是为一些青年版画家举办的个展,对培养上海版画创作后续中坚力量,巩固创作队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多年来他还尝试与各艺术院校在培养版画艺术人才方面互动、接力和接轨,使许多学生在“半岛工作室”的帮助下顺利地走上了创作道路,一些优秀作品获得了各种奖项。如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廖阳,在毕业四年之后,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银奖。
卢治平的半岛版画工作室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致力于集合社会各方资源以一种新的机制和模式运作,推动版画艺术健康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郑大圣,国家二级导演,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
郑大圣199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1991年赴美国芝家哥艺术学院电影制作系深造,获硕士学位。1996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电影导演。十多年来,他参与制作了多部有影响的影视剧。由他执导的20集电视连续剧《女子公寓》,获得了第二届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评选的“十佳导演”称号;电视电影《阿桃》获得了第八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评委会大奖”和第一届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电视电影《王勃之死》,风格新颖、制作手法独到,充满诗意,获得了第一届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和第二十一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金鸡奖”。此外,郑大圣还因执导的电视电影《古玩》获得了第二十二届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片提名奖”。2009年,他执导的《廉吏于成龙》不仅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影片被中宣部和广电总局列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献礼片。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影片也是他的杰作之一。郑大圣将水墨、论语和中国普通家庭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整个方案既大器博闻,又契合2010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气势,平和动人,完全摆脱了一般观众印象中的电视宣传片的模式。经过郑大圣导演和他的策划小组四个月没日没夜的拼搏,主题片的拍摄脚本获得了各方面的一致肯定。他让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友人观赏到一个画面精美、内容感人、创意新颖的世博会主题宣传片。
张善夫,上海三维应用摄影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张善夫从就学起就将自己与摄影艺术联系在一起。工作后,摄影棚就成为他人生的天地。60、70年代,要在摄影棚拍摄一张有背景的人像照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只能用手工绘制来完成,既费时又费力,成本又高。面对这一难题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定向合成”摄影技术的研发。70年代,彩色照相逐渐兴起,他先学先试,很快掌握了新的技术,并传授彩色摄影技术,听过他讲课的人,难以计数。80年代,张善夫向传统观念挑战,尝试将电子闪光灯用于人像摄影。在吸收优秀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他研制了闪光灯罩,解决了闪光灯应用于人像摄影上的技术难题。
80年代初,他以敢为人先的姿态,涉足广告摄影,创办了上海三维应用摄影技术研究所。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1987年《让世界了解上海》图片展举行,其中四分之三的图片出自张善夫。还出现了长达6米的巨幅画面,为当时之巨作。1990年在上海希尔顿大饭店的展厅上,他看到了一套苹果电脑处理系统,如获至宝,夜不能寐。后通过海外朋友的帮助花了十几万元代价购进这套设备,成为中国摄影界“走进数字新时代”的带头人。
张善夫历来就是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在他心目中,自己所学到的决不能变成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资本。因此,在上海同行业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张善夫是一个培养竞争对手的人”。凡是有人向他请教问题,他非但做到有问必答,而且亲自上门或邀请到自己办公室手把手地为他人解决难题。在上海广告摄影数码化进程中,张善夫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
陈家年,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副校长,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陈家年是国内外芭蕾舞教育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艺术家,他长期从事舞蹈教育和舞蹈创作,并且善于将教学与创作相结合。1991年至1994年,编导《惊梦》、《晨曲》、《秋叶》等剧目分获上海市舞蹈比赛编导二、三等奖,第三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编导奖和第四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这些年来,陈家年单创作奖就获得近300个。1988至2006年除获奖剧目外,陈家年还编导了舞剧“仲夏夜之梦”、“神奇娃娃”、“狂想曲”、“风神”、“春之声”、“晚霞”、芭蕾变奏曲”、“瞬间”、“酒吧风云”、“印地安的怒火”、“流沙”、“色彩缤纷”等近100多个舞蹈作品。
身兼舞蹈学院和舞蹈学校两个领导职务的陈家年在工作上所付出的时间是双倍的,而花费的精力则以数倍记。1990年9月,陈家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师奖;1993年5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优秀人才奖金奖;1993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2009年8月,荣获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园丁奖。2010年1月,荣获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李守白,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剪纸学会秘书长。
李守白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自小随父习画,师从著名画家林曦明教授和中国剪纸特级大师王子淦先生。2001年新加坡、日本学习归国后,凭着他的绘画天分和对石库门的深厚情结,用其独特的重彩风格和剪纸语言创作了大量“上海石库门风情”、“上海童谣”等地域文化题材作品,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海派剪纸新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次在“国际剪纸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他本人也先后获得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大师”、卢湾区政府授予的“自主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授予的“上海领军人才”称号。而且,他还开发了各种以石库门为元素的艺术衍生品和礼品。如根据剪纸长卷《上海童谣》原创而成的《上海童谣》雕塑系列,取材于重彩画《海上遗梦》而成的《风情万种》汉白玉雕塑系列等,使民间艺术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程海宝,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杂技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
1966年从艺以来,程海宝继承、发展了杂技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技艺,成就卓著。他不仅自己成绩斐然而且还凭借丰富的舞台、教学实践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杂技演员。1984年,他出演的《跳板蹬人》节目获得“摩纳哥城市奖”;1987、1991、1995年他领衔主演的《大跳板》节目蝉联第二、三、四届全国杂技比赛的最高奖——金狮奖。1995年他还被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百戏奖”。
1996年,程海宝担任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和建设之中,为中国杂技教育走出一条注重内涵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在他的带领下,学生的杂技节目获得十多项国际、国内顶级杂技比赛殊荣,为国家和上海赢得了荣誉。学校在历届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金、银奖及单项奖50项,受奖教师82人次,学生178人次。
虽然在杂技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但程海宝始终保持了一个党员干部虚怀若谷、勤奋刻苦、不骄不躁的优秀品质,始终能以一个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近年来他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职业院校优秀院校长等荣誉称号。
田明,上海东方卫视总监,东方之星董事长。
田明于1992年进入东方电视台新闻部,先后担任记者、主持人、新闻专题部副主任等职务。期间他创办了《东视广角》、《热线传呼》等新闻栏目,以“民生视角、人文关怀”的鲜明风格,成为具有标志性的上海新闻界的品牌栏目。2005年底,他担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总监,实现了从新闻到娱乐的成功转身。他带领综艺部团队,对娱乐节目的表现形式、娱乐手段和节目内涵不断加以创新,实现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由他组织策划并领导制作的《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非常有戏》、《越女争锋》、《闪电星感动》、《2008分之1》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节目和大型活动,在喜闻乐见和健康向上相结合的道路上引领风气之先,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力。
田明坚持倡导公益慈善,真情回报社会。他一直强调,传媒要更多地参与到公益事件当中来,不仅仅是宣传者、鼓动者,更要成为慈善公益行动的组织者、引领者、践行者。田明同志提议将2007年《加油!好男儿》节目所有短信收入捐献给青少年慈善事业,并认真负责组织实施。这既为慈善事业尽了一份力,也成为全国同类节目中的一大创举,
魏育青,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德文系主任,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
在教师岗位上,魏育青一直是同事和同学的榜样。自1985年执教以来,他一直亲历教学第一线,承担了从事本科生到博士生的教学任务。尽管他负责的各项工作繁杂,但还是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周末时间在网上为学生修改作文,这是不见于工作量统计的义务劳动。
在科研上,魏育青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全国德语专业的两项重大项目——全国德语专业调研项目、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另外,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文集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报告,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德国出版的本专业顶级学术期刊《德语语言文学》(A&HCI)上发表学术论文。
在翻译工作上,最近几年中,他出版有重大影响的名著译著5部100万字以上,教参1部。作为上海翻译家协会的常务理事,魏育青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之余,总是尽量安排时间参加协会的活动,并为推进译协工作献计献策。在协会德语专业学组的活动中,魏育青不仅将自己的学术成果与大家共享,更致力于老翻译家学术成果的研究和探索,为协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伟平,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淮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首届“非遗”淮剧代表性传承人。
梁伟平从事淮剧表演艺术四十年,先后主演过《逼上梁山》、《琵琶记》、《马陵道》、《李甲与杜十娘》、《杨乃武与小白菜》、《荆钗记》、《夫差与西施》等几十台剧目。他始终坚持地方戏表演艺术探索与实践,不懈追求,孜孜不倦,最大限度地把各种表演方式融为一体。他在《金龙与蜉蝣》中刻画的以“蜉蝣”为标志的艺术形象,奠定了在全国戏剧界的影响。之后,由他领衔的《西楚霸王》、《千古韩非》相继入选中国戏剧节,构成了“都市新淮剧三部曲”,并荣获国家级和上海市各项艺术大奖七十余项。他也因为精湛的表演技艺,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六届、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五届、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首届上海宝钢高雅艺术戏剧表演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