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主题创作”的要义是拥有“向心力”
2020年04月15日 10:23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2020有了一个既悲且壮的开头,春节的喜乐化作了一场全民一心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们不约而同选择了“以作品出征”的形式,以不同的视觉艺术形式真实记录了战疫一线的那些动人瞬间,弘扬着万众一心、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4月8日起,从上海为主的一线抗疫勇士、文艺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自发创作的13000余件视觉艺术作品中遴选出的800余件作品将集结在“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共同展出。

  在这些作品当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创作的一幅大型布面油画剪雕作品《向心力·中国力量》,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版雕+油画+剪纸的创作手法,极具当代感的综合媒介构成,用四种不同的色彩来描绘享有“天下绝景”之称的武汉市标志性建筑——黄鹤楼,也正应对了中国抗击疫情的过程:黑色表示疫情爆发初期,充满了病毒的湖北武汉重灾区;深紫色表示从大年夜开始,全国各地英勇白衣医护工作者们不畏艰险,逆行而上奋力抢救一条条生命;褐色表示在收到来自全球帮助下逐渐好转的场景;最后在蓝天白云下,红色则表示当下中国疫情得到控制,迎向光明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严格来说其实是李守白和女儿李诗忆合作完成的。“在大年三十前武汉封城的那一刻,我们在震惊之余就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一家就果断达成共识,迅速取消了早已定好的境外旅游并将退来的钱款捐给了上海红十字会,以表达对武汉、对湖北的支持。”紧接着,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李家父女每天关注着疫情的新闻,整个春节假期足不出户,情绪却在悲伤与感动、揪心与激昂中轮番波动。所以,当上海文艺界向所有艺术工作者呼吁进行抗击疫情主题创作的时候,李守白马上就积极响应,付诸行动了。“因为那段时期人们都为了隔断传染而‘禁足’在家,我觉得家人之间的互动前所未有的丰富,所以很自然的,我就想到,可以和女儿一起完成这个作品。”谈及“合作”缘起,李守白很直接。众所周知,李守白的“本命”是剪纸,“但如果只是用传统的剪纸艺术来创作,我觉得太单薄了——纸也单薄,表现手法也单薄,完全不能传递我所感受到的那些如山的悲壮和似海的激荡!”好在,90后的女儿李诗忆的加入,给李守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丰富的创意。

  于是,在父女二人的互相碰撞下,《向心力·中国力量》顺利完成,“这个名字也是女儿想出来的,本来我想了一些比较传统而具象的名字,但女儿说,这个作品本身就有很多符号化的、抽象的意味,取名字的时候更接近‘精神象征’会更合适”。很显然,在艺术创作这件事上,父女合力取得了1+1>2的成果。

  的确,这是一幅突破了李守白传统风格的作品。

  在第一格画中,丙烯涂抹的暗色背景如黑云压阵,空气中的“冠状病毒”以剪纸形式表现,配色诡谲,黄鹤楼笼罩在一片危机之中。“这些‘冠状病毒’都是我一个一个剪出来的,说实话,这个过程心里很不舒服,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李诗忆说。

  而第二格画中的“十字”,则是李守白的创意。“这里面借鉴了篆刻的‘阴文阳文’表现形式,我原本想刻画的是大年三十晚上,武汉有难、举国驰援的那个历史时刻,但又不想用常规的口罩针筒药箱什么的来体现——在这一次疫情中,我们华夏儿女所表现出的大爱和凝聚力根本无法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所以我选择了‘十字’符号,它本身是抽象的,但大家肯定能联想到医疗、联想到治愈、甚至联想到和平……所有你能想到的都是我想要说的,也都不止是我想要说的,这就对了。”

  第三格,背景由冷色转向暖色,黄鹤楼也逐渐恢复了本来的色调。“这预示温暖和希望,”李守白说,“女儿帮我翻译了各种主流语种的‘加油’和‘谢谢’,我们一起画了底稿、剪下来、粘好,完成的时候已经凌晨了,我拍了照片发在朋友圈记录一下,没想到马上就有人回复我,意大利语Froza里有两个字母顺序错了——这只是画中的一个元素,在照片中是很小的,可马上就被人注意到了,我因此也感到了这次疫情对所有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几乎占据了人们全部的关注。”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这部分的时候,正是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当时,世界各国陆续向我们提供了帮助,表达了善意,李守白创作的初衷是表达感谢,没想到短短数周,局势大变,“现在看来,加油和谢谢,是中国回向世界的,也是世界回向中国的,人类本就是命运共同体。”

  而最后一张,蓝天白云,仙鹤归来,黄鹤楼在阳光下熠熠生光。“和前面三版剪影形象的黄鹤楼不同,最后的这一个,我在版雕之上又着了浓厚的丙烯,让它尽可能逼真和生动——这是恢复了生命力的黄鹤楼,有光,有影,有声,有色,武汉康复了,我们熬过去了。”

  在李守白看来,“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所谓主题,并非是对应一个具体的形象,以至于千人一面,一窝蜂都是‘院士’都是‘天使’,那样很容易流于形式,让人审美疲劳。在我看来,真正的‘主题’永远都是从心出发的,有真挚的感情流露,也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表达,这样的主题创作,发于本心,也必定会得到回响。”

原始画稿

来源:上海文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