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半个多世纪的友谊。1947年,我们两人就认识了,在华东军区文工团,我们是正副队长。他拉小提琴,我指挥,合作得非常愉快。”
95周岁的指挥家曹鹏与90周岁的作曲家吕其明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感慨万千。
2020年5月26日,指挥家曹鹏在上海市文联、上海音乐家协会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前往作曲家吕其明家中做客。71年前的这一天,曹鹏与吕其明跟随华东军区文工团进入上海,他们各自的音乐生命,也同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一起,开启了全新的华章。
提起当年的细节,两位“90后”音乐家如数家珍,激动不已。
“他这人很大度很宽厚,不跟任何人有矛盾。他在文工团可是很吃香的,小小年纪就有一把小手枪。”曹鹏笑着跟大家说道。
“这把手枪是我父亲送给我的。”吕其明陷入了回忆。当时,父亲吕惠生被派到新四军第七师担任行政公署主任,走之前陈毅军长找他谈话,并送给他一把德国造
的小手枪。“我没有跟着父亲走,父亲就把手枪送给我做纪念。那年我11岁。这把枪很厉害,子弹头是有毒的。好多人就有疑问了,把这样一把枪交给一个小孩子
行吗。父亲对我很放心,觉得交给我不会出问题。”
当年的吕其明有把让人羡慕的特殊手枪,而让曹鹏引以为傲的,则是三个手榴弹。
“两个手榴弹准备给敌人,一个留给自己。有个手榴弹很不容易,那个年代我们部队最缺的就是枪和子弹。一个战士去打仗,哪怕是大仗,他枪里最多也就五六发
子弹,我们战士每打一发子弹,都要非常慎重地考虑,否则就浪费了。在当时,能剿获敌人的武器是很重要的。”曹鹏回忆道。
吕其明(上图),曹鹏(下图)
1949年5月26日,曹鹏与吕其明跟随华东军区文工团进入上海,那天也是吕其明19岁生日。
“我们在老北站的条凳上过了一夜。”对于71年前的今天,吕其明记忆犹新。第二天,吕其明、曹鹏和战友们一路行进威海路,入驻曾为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新生活俱乐部”。
曹鹏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新生活”,看到了打蜡的地板,很新奇。文工团给每人发了一条被单,大家睡得高高兴兴。“那个年代整个部队的作风和纪律是真的好,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再困难再危险,对老百姓都是很保护的。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把门板拿下来睡在门板上,因为地都是湿的。第二天,哪怕敌人就在前面,我们
也都会把门板上好再走。”
1949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华东军区文工团集体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吕其明脱下军装,拿起笔开始谱写人生新的乐章,曹鹏则成了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前身)的指挥。
上海电影乐团合影留念
此次,我们带去了一张老照片。
“这是我们上海电影乐团的合影,录音录完以后说照个相吧。那个年代一解放,哪怕你是新进来的,也给你换军装,大家都穿一样的军装。”曹鹏回忆道并认出了照片上的自己。
“我在哪呢?”老照片有些模糊,吕其明一下子没认出来。“这里,第二提琴的最后一个。”曹鹏指着照片笑说道。
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如水,很多的东西变了,也有很多东西不会改变。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音乐道路上的“老哥们”和“老朋友”,依旧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亮,持久燃烧着各自的才华与热情,鼓舞了无数人也感动着无数人。
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时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与著名音乐家吕其明、曹鹏共同开启开幕水晶球
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他们又一次以祖国的名义聚在了一起。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上,奏响了吕其明修改定稿版的《红旗颂》。首
演于1965年第6届“上海之春”的《红旗颂》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乐曲诞生后的五十四年时间里,吕其明对其进行了多次的修改,直至
2019年上半年,《红旗颂》总谱终成定稿。这是吕其明送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我把我真实的体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全都融进了音
符”。
上海音乐出版社多年来出版的不同版本的《红旗颂》
同样是第36届“上海之春”,时年94岁的曹鹏登上“艺江南”合唱音乐会的舞台,亲自执棒,带领台上台下2000多人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以嘹亮
的歌声献礼新中国70华诞。“只要曹鹏活着,你们尽管使用!”从上海交响乐团离休后,曹鹏将自己全部的节假日都贡献给了热爱音乐的青年人:成立中国第一个
非职业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为多个学生乐团担任总监和指挥,并参与创建了为自闭症儿童服务的“天使知音沙龙”慈善服务项目等等。
这次聚会,曹鹏带去了上海学生交响乐团送吕老的小音箱,在吕其明家里放起了《红旗颂》。这几十年时间里,曹鹏也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指挥过多少次《红旗
颂》了,最近的一次,大约是2019年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他指挥上海学生交响乐团和数百名青少年演出大型交响合唱《红旗颂》。与熟悉的旋律一起流淌
的,是音乐的青春与未来,是信念的延续与传承。
“90岁,95岁,还有5年,到了100岁再庆!”95周岁的曹鹏说。
“这是我们下一个五年计划,还可以有十年计划。”90周岁的吕其明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