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对话杨浦百年工业,探寻城市历史中隐秘的空间和
2020年07月20日 10:47

  “艺行上海”终于在这个夏天再次出发!

  这次的目的地是杨浦滨江。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杨浦滨江得天独厚的工业遗存,为摄影等艺术活动提供了丰沃的创作土壤和创新脚本。近日镜述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杨浦滨江“最佳摄影点”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点击查看)启动。活动期间,由上海市文联媒体中心、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杨浦区文联等单位主办的“艺行上海·镜述滨江”于7月13日下午在杨浦滨江举行。

  20位通过上海文联微信平台报名并幸运选中的文艺爱好者、从业者,在专家、艺术家亲自导赏下,深入杨浦滨江的历史人文肌理,寻找“最佳摄影点”“最佳观景地”和“最佳打卡点”,感受上海近代中国工业诞生地的独特魅力。

  在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党群服务站,杨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区文联主席杨茵喻与大家一道回顾了杨浦滨江的历史,并介绍了杨浦滨江开发的整体思路。

  杨茵喻介绍,杨浦滨江是上海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对上海及杨浦来说,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人文意义。如今整个杨浦滨江又迎来了城市的更新,产业的转型,以及开发开放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按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复价值的原则,按照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和生活化的设计理念进行转型。杨浦滨江未来的建设蓝图是由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构成的,即将要成为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一个世界会客厅。“我想,未来杨浦滨江最美的风景应该是在人。人与人的共建共享共治,融入到我们杨浦滨江开发过程当中,才是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这样一个重要使命。让我们能够穿越百年,感受水与岸的相遇,历史与未来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更好地享受杨浦滨江的美好生活。”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海汶与大家分享了他老工业题材摄影创作的经历和思考。

  陈海汶的父亲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代工人,小时候他经常跟着父亲在厂里加班,儿时关于工厂的记忆烙印在了他脑海里。后来,陈海汶组织了专业的摄影团队,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投身到上海老工业的拍摄中,深入探访浦江两岸的炼钢厂、造船厂、修船厂、港口码头等,用镜头抒写他的“工业情结”,里面有历史的脉动,更有造化的神奇。

杨浦老工业 摄影:陈海汶

  陈海汶也向摄影爱好者们提供了拍摄滨江时可供参考的两条思路。滨江是一个“动态”名词,如何在主流媒体视角之外,找到另一种独特的描述“变化”的视角,是很值得摄影者们深入的课题。同时,也不要忘记生活在滨江、工作在滨江的人们。摄影者可以在特殊的时间段、特殊的天气,去寻找这样一些特定的人,通过镜头去“发现”他们与滨江、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作为一个摄影人,有可能的话,跟这个城市一起共同成长,去看、去感受,我觉得这样的创作会很有意义。”陈海汶说。

  同济大学教授、博导章明是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总设计师,他细致讲解了他和他的团队究竟如何让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实现华丽转身,进入了“生活秀带”的新时代。

  “城市的未来,取决于现在我们看待过去的态度。”章明说。他和团队秉承“向史而新”的改造理念,保护性地保留了大批工业遗存,并结合现代化元素和“国际创新带、活力新滨江”的新理念,规划设计了工业文化特色景观,其目的就是要还江于民,改变杨浦百姓临江不见江的状况。

  就这样,“隐秘的时间和空间”被慢慢剥离了出来。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一段有历史厚度、有城市温度、有社区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一条开放共享、绿色人文的生活型岸线最终成型。

  跟随章明的脚步,“艺行”团员们探访了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绿之丘等地,感受并体会那些埋藏在城市建筑细节里的历史印痕与人文匠心。

  杨树浦发电厂曾经是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有着“中国电力工业摇篮”的美誉。杨树浦电厂因曾涌现工人运动领袖王孝和等革命先烈,又被称为“红色电厂”。码头上的塔吊、灰罐、输煤栈道以及水泵深坑被原位保存,两根百米烟囱现在成了杨浦滨江的标志。

  在章明看来,对于这些工业遗存中的历史特征与要素,一方面要“锚固”,一方面要“游离”。“记忆是需要空间化和物质化的,而锚固就是把这些场所当中已有的物质化的物件,有选择地保存和保留下来,而后加以转化和利用。”

用电厂灰仓改造而成的灰仓艺术空间

  绿之丘,位于上海杨浦区滨江南段,是由宁国路码头附近的烟草仓库改造的建筑空间。这座建于30多年前的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板楼,经过大胆斧削与精心改造,变成了具有浓郁工业风的网红打卡地。

改造前

改造后

  回旋式的楼梯,天台花园,从二层起逐层收缩形成层层叠叠的露台。每层露台上种植着绿树花草,站在山丘之上,整个滨江美景尽收眼底。

  “拆和不拆之间是一种矛盾,从中我们实现了一种穿越。我们把原来拆除的建筑留下来,把工业和人的体验结合起来,设计出新的亮点,”章明说,“这些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老物件,都在下意识地提醒这个场所的过往。”

输水管道版路灯

与杨浦滨江“气质相符”的垃圾桶

杨浦滨江一景

  半日艺行,带给团员们的,是满满的收获与感触。

  “艺行”结束,艺行不止。真诚欢迎你与我们分享你的艺行作品与创作心得。

  镜述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杨浦滨江“最佳摄影点”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仍在进行中!投稿抓紧哦!

  或者你有什么私藏的艺行路线,也欢迎通过在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评论区或后台留言告诉我们

  文艺点亮生活,我们与你同行!

来源:上海文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