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文联季刊杂志《四季》自2013年创办,八年来《四季》以“寻找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多元表达”为宗旨,主要发表以本区作者为主的包括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等“有温度”的文学作品。
为探讨《四季》如何以新姿态,超越以往,创新发展,使其真正成为闵行文学作品交流的平台、文学创作培训的基地和文学新人成长的摇篮,闵行区文联于2020年12月15日假蔡兵美术馆召开《四季》杂志文学作品座谈会。
出席嘉宾有闵行区文联主席陈志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闵行区文联名誉主席、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叶辛,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文学报》原社长、总编、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作家、评论家陈歆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彭瑞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文艺出版社高级编审修晓林,《四季》杂志设计总监孙永康。区委宣传部文艺科倪懿、区文联、区作协人员及文学爱好者共20余人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由陈志强主席主持。
首先由《四季》杂志执行主编宋海年作主旨发言,介绍《四季》杂志的情况。《四季》创办之初,正逢闵行区成立作家协会。《四季》在用稿上,80%为本区作者的作品,20%是本市乃至外省市作家的优秀作品。发表20%区域外的作品,意在为本区作者竖立优秀文学作品的标杆。一些知名作家的佳作,提升了《四季》的品位。《四季》有“匠人说”和散文、诗歌栏目分别由三位闵行的优秀作家主持。三年前,《四季》从杂志型转向书籍型作了版式改版。活跃在《四季》上的不少闵行作协会员,逐渐走向省市级文学刊物。这几年,已有十多位作者加入了市作协。
与会专家学者多年来都关注着《四季》的成长,对于《四季》的装帧设计、栏目设置、作品质量都有高度评价,认为《四季》作为区级文联刊物实属出挑。对于《四季》进一步的发展提高给出不少中肯建议。
叶辛老师指出杂志每期要抓好头条,突出亮点,同时要给文学新人提供平台,开辟栏目发表新人新作,激励文学新人。
修晓林老师谈到可以推一些短平快小而精,却有深度的作品;文字排版要返璞归真。
杨扬老师指出杂志要继续体现闵行特色,每期要有拳头产品,可开辟作家创作经验谈。
陈歆耕老师认为推选的作品要兼顾新老两头,可设置精品导读,推介新人;封面设计要简朴,文中适当加入插图。
彭瑞高老师建议,除了经典,也要推介现代佳作,作为《四季》的文学指导愿意写文推荐,加强鉴赏引导。
孙永康老师表示,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呈现《四季》,纸质版电子版同时发布。
倪懿老师建议,文学创作多关注近年社会发展状况,可以以大虹桥和南部科创中心为背景,创作反映我区区情的作品。
作者和文学爱好者代表都谈了创作与阅读的体会,一致认为《四季》是闵行区域文学的重要媒介,是交流学习宣传的平台,对地区文化的发展很有存在的必要。
陈志强主席最后谈了三点意见。
一是坚守。我区创全提出的“文进万家”就是一个“闵”字,闵行需要文化底蕴的滋润,《四季》这样的杂志是闵行文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需要。
二是改进。《四季》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迁,在装帧、样式、发行形式方式等方面与时俱进。
三是提升。《四季》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亮点,激励出人才出精品,不断提升质量。同时要利用互联网,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