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红彤彤的对联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文化?松江区文联主席陆军调研“上海楹联第一村”黄桥村
2021年02月19日 10:43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彤彤的对联挂上了门头,年就到了。当我们在写对联、贴对联中忙碌时,你可曾想过,对联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呢?

  对联,也称“楹联”,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2005年楹联习俗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松江区有着“上海楹联第一村”黄桥村,这里家家户户贴楹联,村民茶余饭后喜欢写楹联、品楹联,楹联已经成为黄桥村特色文化村落品牌。

  春节前夕,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松江区文联主席、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陆军率队到黄桥村调研,共同挖掘打造楹联文化,为“上海楹联第一村”注入新活力。泖港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姜立,黄桥村村委会主任陈继明等陪同调研。松江区文联副主席、松江区戏剧家协会主席谢德钧,松江区摄影家协会主持工作的副主席韦海,松江诗词与楹联学会会长侯建萍、华亭诗社副社长朵而,以及为增设《松江人文大辞典》新辞条“上海楹联第一村”而专程前来黄桥村作田野调查的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松江人文大辞典》执行主编欧粤,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松江人文大辞典》图片主编俞月娥等一起参与调研。

  上海楹联学会会长徐锋是黄桥村打造楹联文化的积极推动者,见证了这个曾经默默无为的浦南乡村,因为楹联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肯定。据徐锋介绍,黄桥村是从2004年开始注重楹联文化挖掘,当时村上有位退休老教师,名为徐寄林,他热心家乡文化建设,2004年成立了上海市首个楹联沙龙,从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三十多人,还开展了法治建设、传统节日、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紧扣时事的创作主题,如世博联、奥运联、法制联、廉政联、迎十九大联等联展。楹联沙龙成员的创作水平逐年提升,好几位村民都在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上发表作品,入选年度对联。由于黄桥村长期坚持楹联创作活动,参与面广,成果丰硕,2011年上海楹联学会命名黄桥村为“上海楹联第一村”。上海楹联学会原会长丁锡满为黄桥村村口牌坊撰写对联,“峰泖育高贤,古来翰苑无双地;黄桥承文脉,海上楹联第一村。”

  走到黄桥村,从牌楼到戏台,从商铺到农家,到处都贴满楹联。文化若水,润物无声。楹联文化的打造,对提升家风、村风、民风也是有所助益的。“楹联文化虽然小众,但是实用性强、教育性高,每一条内容都是精华”,徐锋介绍,楹联的内容原来都是家风,是给子孙后代看的,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挂楹联的习惯,每家都有家风家教方面的书法作品,对于提升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都是有所助益的。

  创意好、站位高、成果多,陆军高度肯定了黄桥村对于楹联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同时建议黄桥村在培育本村楹联队伍的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将楹联文化打造成为人文松江建设的一张名片。如举办长三角地区首届百村楹联文化节,在更大范围内取得更广泛的社会效应;与区戏剧家协会联手,挖掘楹联故事,创作并推出楹联戏曲专场;与区摄影家协会合作,以长卷图照形式,用镜头再现上海楹联第一村的发展历史;结合美育教育编写乡土教材,在中小学开设楹联课程,并在条件成熟时组织力量编撰上海楹联史等等。让黄桥村的楹联文化既有现实的温度,也有历史的厚度;既有生动的实践,也有理论的研究;既有传统的传承,也有当今的创新。

来源:人文松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