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贯彻落实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任务要求,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美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于2021年11月9日至2022年1月5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隆重举办。
展览共展出作品516件,包括入选作品482件和特邀艺术家及总评委作品34件,是历届大展中体量最大的一次,累计接待观众3万人次。展览期间举办了“白玉兰美术奖”颁奖仪式、学术研讨会、专家导览及现场教学活动和闭幕活动等。
本届大展评委会主任、上海市美协主席郑辛遥认为,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联合长三角、聚合老中青,是有亮点、有热点、有看点的大型美术作品盛会,展出作品主题鲜明、题材丰富、风格多元,较为全面地体现出今日上海美术发展的真实面貌。
参展种类历届最多,主题创作成果突出
大展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面向长三角地区广泛征集优秀作品1987件,除中国画、油画、版画农民画、水彩粉画、雕塑、漆画、综合材料、连环画年画、漫画以外,新增了数字媒体、交互装置、动漫、插画、海报设计等种类,是历届大展中样式最多的一届。对此,上海市美协顾问张培成表示,“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家要表达的东西也在变化,艺术媒材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要让各个种类的艺术都得到展示。”上海市美协副主席殷雄也认为,“作为一个美术大展,首先要有非常包容的心态,这种包容不仅体现在辐射更广泛地域和更多创作者,同时对于不同艺术样式和艺术语言,也都应该有包容的态度和心胸”。
从入展的作品来看,反映重大题材和现实生活、展现时代精神和城市特色的作品质量突出,不少作品在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上做了诸多尝试与探索,体现了上海美术大展与时代同行,鼓励创新、助推精品的办展原则。上海市美协顾问张培成指出,“各类作品从题材上非常切中今天的时代,作者们都在寻找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很贴切的言说当今的时代。”以获奖作品为例,反映上海城市发展的中国画作品《不夜之城》、描绘航天火箭内部空间的油画作品《2021.06.17》、描绘李白烈士从容被捕的油画作品《红色电波之李白烈士就捕》、表现上海深厚红色底蕴的中国画作品《上海·红色起源地》、刻画环卫工人的中国画作品《都市微笑》、表现理发店忙碌场景的油画作品《都市新生活之理发店》等等,体现了青年创作者以多元的创作实践关照时代和生活,传达思考和感悟,关注自我和社会。
创新机制引入竞争,青年获奖比例历届最高
本届大展执行了严格的评审程序,所有评委签署承诺书,并全程执行监审制度。在初评阶段,来自各艺委会的89名专家按照作品种类分别进行了13场评审,突显评审工作的专业引领;在复评和评奖阶段,评委由上海市美协顾问、主席团成员、各艺委会主任及副主任以及苏浙皖专家等24人组成,对各种艺术样式的作品逐一进行集体评审,在确保评选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同时,引导专家们共同关注上海美术的整体发展。
奖掖选拔青年美术人才是上海美术大展一以贯之的宗旨。本届大展共评出白玉兰美术奖优秀奖5件、佳作奖8件,沈柔坚艺术基金奖8件。获奖的21位作者中,45岁以下有17人,占比近81%,创历届大展之最。其中75后有5人,80后有8人,90后有4人。据统计,最终入展的482件作品中,来自苏浙皖的作品占比25%,且有3名浙江籍作者斩获奖项。上海市美协秘书长丁设表示,“这对上海的艺术家是一种激励,激励他们用更专业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艺术,努力地拿出更好的作品,进而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推动上海美术更好地发展。”
老中青作品齐亮相,青年艺术家占据“C”位
为更全面地展示两年来上海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和整体形象,本届大展一方面广泛征集遴选优秀作品,一方面组织动员了包括王劼音、邱瑞敏、张培成、俞晓夫、韩天衡、韩硕、章咏浩等23位老一辈美术家参展,同时邀请到本届大展的总评委作品11件。但与往届主打名家作品不同,本届大展把展厅中最显目的位置“让位”给青年艺术家。例如,占据5米层C位的作品分别是青年艺术家陈迪、齐然、洪健、倪巍的获奖作品,陈翔羽的雕塑作品《原点·蝶变》、辛琦的多媒体作品《闪》、陈亮的装置作品《十月》、陈国泰的装置作品《复古铁皮升线猴》、杨娟的装置作品《前往》等等也分布在展厅的显著位置,增添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锻炼上海美术创作骨干力量的积极举措之一,上海市美协后续将联手本届大展的支持单位——艺术百代美术馆,全力支持此次展览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艺术家,给予他们更多展览、研究和跨界合作的机会。
强化学术思想引领,积极承担时代使命
以学术研讨的形式,梳理总结大展的成果,分析研究出现的现象,提出引领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是上海美术大展的优良传统。本届大展研讨会聚焦“上海美术大展”进一步推动创作、发掘人才、打造品牌,团结引导美术工作者为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
上海市美协主席郑辛遥提出,“新时期的上海美术,要出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作品,就要全面激活丰厚的海派美术资源,提高上海绘画文化识别度,转化为文化的影响力。”上海市美协顾问朱国荣建议,“应配套举办沪苏浙皖四地艺术家座谈会,加强加深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碰撞新火花、产生新效应。”上海市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李旭认为,“上海美术大展应该代表长三角,要把江南文化的传统源头调动好,才能有高质量的人才基础,才能进一步保证作品的质量。”上海市美协副主席李磊认为,“上海是面向世界的上海,是服务全国的上海,可以把大展的覆盖面扩展得更大一点,甚至在一定层面上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中国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提出,要通过上海美术大展的平台“把上海的画家整体地推出去,提升上海美术在全国的知名度和话语权。”上海市美协要积极打通渠道,“让既能代表上海水准的作品,又能体现当代青年画家精气神的作品‘走出去’。”上海市美协实验与科学艺委会主任金江波建议,“大展要着力于把圈内圈外的艺术家团结在一起,形成上海美术自己的话语权,到国际舞台去展现风采,为进一步厚植学术培养土壤。”
闭幕座谈会紧密结合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精神,对本届展览作了系统回顾,为上海美术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大家表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家的要求和希望落实贯彻到美协工作里、贯彻到美术创作中,更加积极地拥抱时代、理解时代、关注时代,从当下出发、从身边出发、从本源做起,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用画笔勾勒生活、抒写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线上线下多维宣传,公教活动成为亮点
为最大范围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让尽可能多的上海市民共享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积极营造“家者界”共庆“建党百年”的热烈氛围,主办方分阶段推出了多种宣传举措,开辟了线上线下多个宣传渠道。在开展前10天,上海市美协微信公众号云·美术馆连续推出8期《回顾与展望—历届上海美术大展获奖作品巡礼》线上展览,积极宣传上海美术大展的品牌形象,同时为大展的开幕和颁奖预热。与此同时,本届大展提升公共教育功能,邀请上海市美协各专业艺委会的主任、副主任及委员等,陆续开展了8场高规格、高质量的现场教学及导赏活动,得到了沪上美术院校的广泛参与和好评,同时吸引了大批美术爱好者线上线下观展。1月6日,上海市美协通过微信公众号云﹒美术馆,以VR视频的形式继续展出所有作品,让更多美术爱好者能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欣赏精彩的艺术作品。
作为两年一届上海美术创作成果和人才队伍的大检阅,展览还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新民晚报、文汇报、青年报、中国艺术报、澎湃新闻、人民网、东方网、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等多家媒体都对展览开幕、颁奖仪式和学术研讨活动进行了深度报道20余篇。
自2001年创办以来,上海美术大展始终注重对艺术本体语言的阐述,倡导多元化的探索、个性化的追求、民族性的把握和新颖独特的构思,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明显的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成为汇聚、遴选、推介优秀艺术家的重要平台。今后,上海市美协将围绕艺术跨界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将更多新兴艺术样式吸纳到平台上来,积极引导和营造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美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