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容不得丝毫松懈。每个人都在全力守“沪”,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更大努力。上海文艺工作者也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彰显使命担当。近日本公号连续报道了不少文艺工作者的抗疫故事,今天我们继续与大家分享——
上海美协理事,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水彩画家冯信群,已近退休的他在小区封控管理初期就毅然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小区志愿者中他是年龄比较大的,日常工作是协助核酸检测、送物资、小区巡逻等,工作期间他也感受到了志愿者们对居民的那份执着和温情。每当居民对他说一声谢谢,他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闲暇时,冯信群在他的艺术天地里画下了他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日常战疫的感触、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核酸工作场景、小区的一花一草,都被他这位有心人以画作的形式记录下来。他说:“人生是喜悦与困境不断交替的循环过程,面对疫情,在共同相守相望的日子里,我感受的是温情与大爱,坚定的信念,使我对未来更充满期待。疫情期间的生活是一种特殊体验,是一种感召,也可以化为一种创作的灵感和动力。用艺术表现身边的感动,美让我们有更多对抗困难的勇气。”
中国民协会员、上海民协会员、上海曲协会员、浦东新区(曹路民间故事)区级非遗传承人朱国钦,4月3日参加浦东曹路镇前锋村抗疫志愿者队伍,与小区志愿者们一起关爱特殊对象、挨家挨户详细记录、帮助开通老弱病残孤配药绿色通道等等。在志愿服务期间,他还拍摄了许多抗疫一线的照片和视频,宣传本村党支部的抗疫工作,弘扬正能量,着重宣传大学生志愿者、老师志愿者、家庭志愿者等,将志愿者嗓子喊哑、腿脚跑肿、刮风下雨帮忙配药……这些普通又感人的场景真实地记录,以有声相册和笔记的形式每天发到党员群和志愿者群,激励了更多人报名参加志愿者队伍。
作为一个有着49年党龄的老党员,朱国钦几十年专注于群众文化工作,此次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他也想“让更多人了解志愿者在这次抗疫战斗中的奉献”。
上海新艺联会员、编剧王欢,作为一名近二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本轮疫情出现初期就义无反顾地做起了社区的志愿者,参与为居民上门派发抗原检测试剂盒并上门回收等工作。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她不仅事先认真学习了使用视频,自己还特别录制了一个视频,以便最快、最直观地告诉邻居们该如何掌握使用方法。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仅仅一上午时间,额头上就会留下勒痕。志愿者工作让她切身体会到了医护工作者的辛苦,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温暖和鼓励。“我们小区晚上比较黑,我又穿戴着防护装备,看不太清路,邻居们在屋里会贴心地把灯打开,帮我照亮道路,这时真的觉得很温暖。这不仅是一种无声的支持,更是一种团结的力量。”还让她特别暖心的是,邻居知道她家有俩娃爱吃水果,就无接触地送到门口,到现在她连这位好心邻居的脸都没有见过。在她看来,那些温暖的、美好的事情一直在发生,那些善良的、可爱的人们也一直在努力,爱心是可以传递的,让生活充满更多爱与温暖。
上海新艺联会员、上海领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录音师袁寅达,从4月1号开始做志愿者,前期为楼栋志愿者,后期为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包括抗原检测试剂盒发放、小区物资发放等等。他居住的小区属于梅陇镇街道,因为是新小区,人员入住率还不是很高,一开始小区做核酸检测的时候,他和另一位志愿者要坐电梯坐到20楼,然后一层层往下,每家每户去提醒。因为穿了防护服戴着手套,密码门铃锁有时按上去没反应,所以他们便不断敲门,喊大家下楼做核酸。
袁寅达印象最深刻的是,4月4日全市进行核酸检测时,他了解到来到他们小区的外地援沪的医护人员连夜坐了4小时大巴来到上海,几乎没有休息就开始帮大家做核酸,做完检测后还要再坐4个小时大巴赶回所在城市,非常辛苦,非常令人感动。袁寅达表示:“报名参加志愿者没想太多,就是想着特殊时刻应该站出来,为这场战疫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