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已开始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奋力夺取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很多上海文艺工作者也在以持续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继续坚守在志愿者的岗位上,尽力守护初心,传递温情。今天继续分享他们的故事——
3月2日晚10点半,上海美协连环画年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毛冬华接到学院电话,立刻赶回学校,进行14天健康观察。在此期间,她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封控在学校的14天内需要做5次核酸,全校2万8千余位师生,要在上午10点半之前全部完成并上报系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毛冬华和志愿者同仁们一起努力,非常时期,师生同心拧成了一股绳,每日任务都按时完成。初春的校园很美,抗疫之余,她静下心来、以艺抗疫,用一本册页9幅水墨作品记录了校园里的春光,传递温暖。
学校解封之后,回到家的毛冬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在小区内担任了楼组长和志愿者的工作,协助居委、物业统计应检人数,快速准确安全地完成核酸检测工作,并为居民送去团购物资等。她还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关爱小区的老人孩童,为独居的老人送食物,给邻居家孩子送水果等。
直到成为小区志愿者,上海音协会员、钢琴家宋思衡才知道,自己居住的小区约有1300人。“搬到这个小区已经有六七年了,这一个月突然认识了好多邻居,了解了他们。现在大家守望相助,成了一个共同体。”
作为志愿者,宋思衡的工作主要是维持核酸检测的秩序,如上下楼人群数量的控制和时间计算及统计、电梯的消毒、提醒居民排队间距等。另外还有分发物资、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盒并做统计等工作。“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宅男’,封控期间每天练练琴、看看书,也没觉得难熬。志愿者的工作让我接触了很多邻居,我感受到不少人在居家的日子里有些焦虑,所以4月10日,我开了第一场直播。”直播中宋思衡演奏了自己两年前创作的《疫情音乐日记》,那是他在2020年陆陆续续写成的一套组曲,记录了当时各种细微情绪的变化。而听直播的人里也有不少是宋思衡的邻居,直播的时候他随口说自己有点饿,直播完了,就发现自己家门口放了一袋食品,在邻居群里问了半天也没人“认领”,让他感到很温暖。
上海创协会员陆珺,从4月1日起就在华阳街道参与志愿者工作,包括核酸检测扫码、区域统配保障物资发放、社区门岗值守等,各个岗位都轮过,哪里需要去哪里。“还记得第一天穿上防护服,大家全副武装后互相认不清,于是我便自告奋勇用美术字与涂鸦画相结合的方式,在‘大白’同伴们的防护服背后写下名字。于是,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便留下了每一位‘大白’的名字。”可以说,陆珺的志愿者工作就是从“写字”开始的。之后,她又一次用“写字”让大家认识了自己。在为社区居民做核酸检测预案时,要考虑检测间距、有序性和反复耐用性,需要在社区室外空间标注醒目的检测分道和引导数字,“我急中生智,用黄黑色的警示胶带在社区广场的水泥地上写下了几个巨大的‘Arial’体艺术数字,既防水、防雨,又醒目、清晰,让爷爷奶奶们都能看清。”
每天除了上课、照顾家庭,陆珺把剩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社区忙碌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去。这让平时几乎不认识邻居们的她,也逐渐和大家熟络起来。“短短两个月的社区志愿者工作,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暖暖的邻里情,更是收获了深深的战友情。我只愿疫情早日结束,和大家在日常生活里延续这份情谊。”
新艺联会员、上海打击乐协会理事胡海涛,从3月10日就开始协助车墩镇的全面核酸检测。在居民进行核酸检测时,帮忙登记和申请健康云核酸检测码等。“因为都是紧急任务,我们时常需要很早就开始挨家挨户敲门,让居民准备核酸检测。我们这个街道老年人居多,很多人不清楚怎么申请核酸检测码。”虽说有些茫然,但居民们都很理解和配合,这一点常令胡海涛感动。而且因为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非常需要耐心和亲和力,所以在志愿服务中,他特别注重耐心沟通:“我们街道老人多,遇到操作有困难的,我都会帮忙,最后挨个帮大部分人都操作了一遍——没有智能机的还需要用自己的手机代申请。但听着他们一声声‘谢谢侬’,我心里很温暖。”
他感受到,关键时期大家都在努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尽一份力,凝聚起抗疫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