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记文载艺传后世 知人论事向前程 上海市文联承编《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工作完成
2022年10月26日 16:48

  《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1978-2010)》修志工作是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志书所记载年代正是上海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上海文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市委宣传部的部署和市方志办的指导下,上海市文联承编、相关协会参编了其中的《戏剧卷》《电影卷》《音乐·舞蹈卷》《曲艺·杂技卷》《美术·书法·摄影卷》等5部志书。此次修志自2013年启动以来,历时八年,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编纂出版工作,全景式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文艺发展的辉煌历程,全方位总结了文艺界探索实践的宝贵经验。

  坚持固本培元,健全组织体系。为了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统筹协调,市文联成立了市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任主任,党组成员和参编协会主席任副主任,相关处室、协会负责人任成员,编纂办公室设于理论研究室,负责联络、协调、服务工作。各参编协会按照“一会一策”成立编纂委员会及编纂室,负责具体编纂工作。后续又根据实际需要和实践经验对组织架构进行改进,明确了在行政上实行“自然更替”原则,在业务上实行“自然累加”原则,根据时间推移、职务变动、工作需要对相关人员作出原则性调整和动态化管理,确保科学、稳定、可持续地开展工作。

  修志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大工程,市文联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为修志提供切实保障。编纂办每双月下发《编纂工作进度调查表》,每年末报告全年工作,研究部署下一年度工作。为加快修志进度,编纂办与各卷编委会联合召开工作例会,及时统一认识、研究问题、处理难点。分管领导带领编纂办成员不定期地下沉至各卷编委会,开展现场办公,为基层疏解困难,确保工作顺利流畅。

  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协调,及时推出各项有针对性的机制和措施,市文联修志工作得以平稳有序推进。编纂启动后,各编委会从各自的艺术门类、工作实际出发制定了进度目标,相继完成资料收集、撰写长编、初稿撰写、初稿修改、成稿。2020年10月,根据领导小组关于修志编纂要“删繁取精”的要求,编纂办对初稿减磅提质作了原则性的要求,各卷编委会进一步做出改进。与此同时,根据各卷不同进度,跟进做好合卷、内审、验收和出版分发工作。

  聚焦“做人的工作”,强化队伍建设。修志工作需要统筹协调,而重中之重是要团结凝聚各个协会、不同领域的修志中坚力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文联及各参编协会总结第一轮修志的经验,一方面按“年富力强”的标准邀请执行主编及编纂人员,一方面根据“精兵强将”的要求配备工作人员,确保在意识上、能力上同时满足长期编纂工作的要求。

  在组建队伍的基础上,市文联持续加强对修志人才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领导小组带头认真学习、及时传达市委及市委宣传部、市方志办的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各编委会及工作人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将编纂工作视作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强化工作责任意识。2013年至2017年,编纂办组织各编委会成员及工作人员参加市方志办志书编纂工作培训班8次;自主邀请专家开展指导、辅导讲座4次,总计培训百余人次。期间遇到多次人员调整,为做好衔接工作,持续为新人举办专门辅导,使其早日进入角色,提高修志工作水平。

  历任领导小组成员、各卷编委会负责人、各协会秘书长都很重视修志队伍建设,时时关心好基层编纂人员。修志期间曾遇到人员伤病的情况,市文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前往患病人员家中慰问,兼顾了原则性和人情味,为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鼓舞了士气,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不懈攻坚克难,发扬工匠精神。市文联修志工作涉及面广,参与策划、组织、编纂、研讨、校对、评审、出版、服务工作的人员达300余人,主要来自市文联党组和市文联全委会成员,9个参编协会主席团、理事会成员及会员,也包括各高校、文艺院团、文化机构人员。大家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身心投入到修志工作中。

  大部分编纂人员是在自己繁重的专业工作之外,挤出宝贵时间参与修志工作。由于年代较远,资料不完整,信息碎片化,编纂人员历时数个寒暑东奔西走,广泛查阅搜集史料,梳理相关文艺门类的历史脉络。他们寻访老艺术家、文艺活动当事人,深入各区文艺活动现场田野调查,走访高校、院团、媒体、档案馆、文化研究机构等,多方核实资料信息,力求记载真实、准确和完整。初稿完成后,各编委会召开多次会议,听取方方面面意见建议,反复论证,再对编纂内容精心打磨,锲而不舍数易其稿,力求提升志书的专业性。过程中,大家克服了酷暑严寒、伤病困扰、疫情影响等各种困难瓶颈,始终坚守“为历史存证,为文艺留痕,为后代造福”的信念,最终高质量完成了修志任务,为上海文艺界留存了丰厚史料,也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奋发前行提供了宝贵借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