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上海戏剧演出市场研讨会展开热议
2011年05月23日 16:48

  4月27日下午,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和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协办的“上海戏剧演出市场研讨会”在文艺活动中心召开。市文联党组副书记、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会长何麟,市剧协副主席荣广润、杨绍林,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蔡正鹤,以及来自各剧种的多位国有院团和民营团体负责人20余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力求集思广益探究课题,从中摸索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违背文艺创作规律的演出市场模式。与会者从微观的具体诉求到宏观的管理调控,结合演出市场涉及的各个方面,各抒己见,共享体会,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一、上海演出市场发育快速具有吸引力

  近年来,在文化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国内戏剧的演出市场也在快速发育,取得明显进步。目前上海拥有104家剧场,近100家艺术院团,近400家演出经纪专业公司,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其中话剧更为突出,2009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全年的票房统计超过其他戏剧门类的总和;2010年,上海演出的所有剧种剧目达到万场,票房收入也在递增。这与演艺业本身的发展相关,也离不开外部原因如上海经济的推进、中产阶级的形成、收入和教育水准的提高等等。

  何麟同志在指出其中可喜之处的同时也提出,所有的剧种是否都实现了良性循环,演艺生态是否已经构建完善,这恐怕和观众的需求、业界的期望,尤其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建设,都还有一定距离。蔡正鹤会长谈及上海当下文化艺术演出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指出很多外省市院团愿意来沪演出,既能取得广泛的社会效应,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原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朱大坤提出,国家话剧院许多戏到上海来,甚至新戏就在话剧中心首演,国际艺术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都吸引了全国戏剧团体纷至沓来,这都说明上海的演艺市场具有充分的吸引力。

  二、演出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演出市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会者对此展开了多方位的热烈探讨。

  1、关于市场饱和度与核心竞争力。在演出市场日渐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演出扎堆、剧目雷同的问题。比如曾于一个月内上演30台话剧,又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一个月内有54台戏;而在去年全市上演的185台话剧中,许多票出现滞销。据此,与会人士提出疑问:市场是否已经供大于求、出现饱和?戏剧制作能否有准入门槛?在海外演出已经抱团进入的形势下,市场一旦放开,本土的竞争力如何?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认为,以上海两倍于纽约的人口,现在的演出与纽约每晚300多台的演出相比,还是大有可为的。他指出,海外剧目进入中国演艺市场,对我们构成冲击的同时,也使我们大开眼界、看到差距。关键是我们怎么去面对、拿什么去面对。现代戏剧谷艺术总监荣广润认为,竞争力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去年话剧上座总数的提高幅度,远远比不上剧目总数的上升幅度,要长远的市场、要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符合市场规律的好东西,建立起品牌,才会有稳定的市场。上海锦辉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孙徐春提出,活在市场上,靠的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其公司产品不会为了几万元的赞助而挂上某某“出品”的名义。他并举例周立波海派清口,说明其制作投资只有5万元,盈利空间很大,并带动了其他人的清口演出。

  2、关于市场培育和区分。与会者认为,目前的演出市场尚在亟需培育的初级阶段,同时无论政府的或资本的投入,都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商业戏剧、非营利戏剧及公益戏剧(含戏剧教育),是一个需要政府构架、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其中体系的构建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不能靠政府全部买单,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自发。市场的培育和规范,是政府、行业协会和每个演出实体共同的责任。

  荣广润认为,中国的搞经济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普遍表现为短时间内获取暴利,不愿扎扎实实培育长期市场。现在很多的矛盾都属于市场在成熟过程中的阵痛,需要经过磨合。中国的经济、教育水准在往上走,政府对文化比以前投入了更多的资金,文化应该只会往好的方向走。按照国家的体制改革步骤,事业单位、院团体制要改革,要更多地推向市场。而演出的市场是否健全成熟?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杨绍林以百老汇与西藏路南京路周边曾经的几十个剧场相对比,说明演出市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2008年到2009年,百老汇的商业剧院票房是9.6亿,非营利剧院票房是10亿。共计近20亿,再加上因观演带来的人流、物流、旅游、就业等等,产生GDP有100多亿。左邻右舍艺术工作室董事长纪晓兰认为,政府应处理好商演和公益演出的关系。谈到进社区的免费演出,蔡正鹤肯定了送戏下乡、下社区、到基层的良好意愿,同时强调应该保持买票看戏的习惯,否则对演出市场的培育有害无益。上海越剧院一团副团长陈富强从越剧院经验出发,认为下社区虽然经济收入差些,但毕竟可以满足院团的经济指标考评。杨绍林则从戏剧教育角度,认为进社区的演出应作为公益活动,重点在培养公众的艺术欣赏知识和兴趣,应由政府建立相关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层面进行对应的戏剧和审美教育。

  3、关于团购的成因、得失与对策。研讨会对戏剧演出市场中出现的票务团购、网络促销等展开热议,认为团购缺乏长久性。部分网络促销从营销角度对传统渠道进行了补充和拓展,但是,低价团购搅乱了市场,将观众引向歧途,同时也搅乱了正常演出秩序,造成恶性竞争。

  陈富强对于团购持肯定态度,因为越剧观众年纪偏大,票价不高,另一方面,在上座率低到影响演出的情况下,剧院与其赠票,不如团购以减少损失。他建议,对待团购,可以像机票销售一样进行指标和比例控制。上海徐汇燕萍京剧团团长陈惠福也表示欢迎团购,该团目前只有在综合性演出中有利润,以此支持剧目制作。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市场部主任吴嘉认为,新生事物出现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分析团购成因有二:一是在临时降价阶段进入的团购,已经不是作为营销手段,而只是挽回成本的办法——清仓、倾销;二是在高于成本的票价基础上进行打折处理,这只能偶尔为之。针对此,他提出,一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营销渠道,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方便观众遵守规则;二是要合理定价,合理制定营销策略,诚信运营才是根本之道。杨绍林认为,对于团购要从源头梳理,规范运作。其一,内容源头上要形成游戏规则,不能用低于成本的方式解决。内容好而经济上找不到平衡的产品,需要有政府予以补贴的机制;其二,流通领域上,中间环节越多,票价越失真。因此,参照其他有些行业只能有10%的利润,对于戏剧演出运营商方面需要有毛利率的规范。荣广润认为,团购与黄牛现象都是市场的行为,是对市场不成熟的一个警示。我们的经济改革起步较早,而演艺市场总体滞后,加上演艺本身还有社会效益等功能,远比经济复杂。目前没有真正的艺术资助制度和免税制度,所以商业资助成为拿一部分票、给一笔钱的赞助关系,这就造成票价的实际价值跟票面价格区别很大。他介绍了国外的营销模式——全价票位置好、可预售;半价票位置一般、随机出售;特价票位置差、开演前出售。

  4、关于剧场的场租与营销。与会者普遍认为,目前所有的负担都在剧组身上很不合理。

  朱大坤指出,剧场的情况与上世纪有很大不同,剔除了跑票营销的原有功能,只剩下收取场租,缺乏了剧场本身的一种责任。比如2.5万元一场的场租费、0.5万元的海报张贴费,灯光租借动辄十几万,这都无法让剧组保持投入产出的平衡。陈富强则直言,剧团演出票房几乎与场租持平,等于是在为剧场服务。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现代人剧社负责人张余认为,整个上海的文化形态带有租借的形态,不同的制作在进入不同的剧院演出时被人为地隔离,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善产业链。由此,他建议成立一些剧场之间的抱团合作。荣广润认为,以大剧院为代表的剧场“朝南坐”,就像国货进入国际超市一样,先付进场费,这都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5、关于关于民营与国有院团。上海众多院团中,民营剧团占80%,自负盈亏;国家剧团占20%,获得一定政府补贴,同时有相应的国家考核要求。无论民营还是国有院团,都须遵守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这一点得到与会者共识。但也有人提出,两者目前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很多方面没有可比性。

  陈惠福以去年制作京剧《黄道婆》为例,联系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的效益差距,认为这与国家的相关重视程度不成正比。朱大坤提出,在缺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民营院团的资金链难以保证,如植入广告过多,则进入另一个怪圈;如接受商家投资,则背负巨大压力,运作不善即走向灭亡。他们能否被纳入分类扶植的范围之内?民营院团多为刚起步创业的年轻人,用抱团取暖自救的方式做戏,初涉市场,资金拮据,急于求成,多数失败。而国有院团可以凭借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一年内做多部戏,实现互补平衡。张余谈到,现在全市有13个大学设立表演系,毕业生们除了演戏,缺乏其他的生存能力。孙徐春以沪剧院一年的产值与支出与自己公司情况对比,说明国家院团其实担负着社会和市场的两重使命,转型很困难。他并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商业剧的成功根本不在票房,而是产品与商业品牌对接,成为后者的载体。政府完全可以在财政上对民营剧团进行扶持,或像科技孵化器一样,帮助剧团实现与企业的对接。

  三、一些希望和建议

  大家认为,文化艺术是特殊的社会产品,文艺创作、演出市场和文艺人才的培育,都有其自身必须遵循的规律。尤其是市场的培育,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扶持;市场的健康,需要政府的指导和规范,这样才能把好作品传播给更多的人。

  一是要加强对创作责任的引导。创作者不仅要对政府负责,也要理顺作品、产品与观众的关系;不仅埋头做戏,也要对各种问题和现象多换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尤其是在体制改革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更需要个人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和总结。在市场大潮中,艺术家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应该引领观众欣赏水平、艺术素养不断提高,而不是迎合观众。

  二是希望推动部分公共资源公益化。比如用无偿的文化广告帮助传播演出信息,这对媒体的收入影响甚小,却能收到巨大的社会效果。伦敦政府就明文规定,只有文化演出内容可以进入伦敦的地铁广告,地铁公司因此而享有一定的补贴。

  三是希望文化决策尽量减少负面作用。目前,政府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的投入,还难以做到既让老百姓享受文化产品,又让剧团得利。对比江浙沪同类情况,外地政府更加高度重视戏曲演出。如浙江省文化厅向全省160个剧团每年拨款一亿元,每场演出有一比一的补贴,剧组出票五、六千元即可上演。

  四是希望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与会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戏剧制作体和演出运营商及剧场之间存在诸多环节的具体问题,非常需要有相关组织牵头协调解决。

  大家一致认为,培育健康的演艺市场需要每一位从业者的努力,今天的会议虽不能一时解决所有问题,但作为一个良好开端,为上海戏剧演出市场的成熟健康、为戏剧事业整体的繁荣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会者并希望文联和相关协会更多地搭建平台,汇聚体制内外的意见,共同探讨、彼此借鉴,促进业界的交流启迪与合作互助。

  

来源:剧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