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建立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联盟
2011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中国杂技家协会、上海市文联主办,上海市杂技家协会、上海市马戏学校承办的第二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在沪举办。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邵学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杨益萍,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王依群,市文联副主席、市杂协主席、马戏学校校长程海宝等出席并参加了论坛的各项活动。
本届论坛是杂技教育界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是国内外杂技教育专家的一次盛大聚会。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美国、法国、中国、中国台湾7个国家和地区的16所杂技艺术学校近60名代表欢聚一堂,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借鉴,围绕“杂技人才教育的现代理念及践行”这一主题,从“传输—实践、接受—创造、技术—艺术”三条主线出发,对现代杂技人才教育理念的内涵、构成、形态、作用及各自的具体践行方式等内容宣讲了各自的论文,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一是杂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专家们认为,杂技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市场。然而到目前为止,杂技人才的教育却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和规范的教学方法,传统感性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仍占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现代杂技人才的培养。另外,由于杂技学校学历较低,学生毕业后就业出路窄,杂技艺术生命较短等问题的存在,致使杂技学校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安徽杂技家协会提出的“杂技教育的系统化问题”,河南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提出的编纂现代杂技教学大纲和杂技教材的意见,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从源头上剔除影响杂技教育和杂技艺术发展的隐忧。
二是杂技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改革。专家们认为,现代杂技表演不仅要求演员有高超的技巧,还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综合艺术素质以及与时代相适应的广泛能力。上海市马戏学校“以赛促教”的理念,北京杂技艺术学校“团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杂技舞台培养优秀的人才的问题上,探索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道路。澳大利亚国家马戏学校、美国旧金山马戏中心和黑龙江省职业艺术学校则分别针对杂技人才知识的多元化,杂技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复合型杂技人才的培养问题阐述了一些可供践行的方法。河南项城杂技艺术学校则提出了培养“德艺双馨”的高文化素质杂技人才的教育目标,这一目标的设立将杂技人才在离开舞台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上了议程。
三是杂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紧迫。“没有一流水平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生。”只有打造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规范的专业教学方法;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新型杂技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推动杂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专家们认为,一方面要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和教学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实现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要通过“演教不分家”的方式,保持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上海市马戏学校提出的吸纳本校优秀毕业生,以老带新、新帮老的互助式教师培养方式,对于目前很多学校出现的师资队伍断层的情况,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有效方法。
四是杂技安全与杂技维权不容忽视。“能人之不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杂技演员“超常性”的表演令观众瞠目结舌、叹为观止。然而,舞台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奇迹背后,杂技演员不仅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而且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在经历着一次次的挑战。为此,澳大利亚国家马戏艺术学院教研主任吕广荣指出,杂技安全课程应列入杂技教育的整体教学大纲之中,杂技学校的学生在成为一名杂技演员之前,必须通过专门的杂技安全知识考核,否则不允许登台演出。这套考核制度在澳大利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引起杂技学校和杂技院团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不仅是对从事杂技这门高危行业的个体人身权益的维护,也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与会代表们就杂技艺术的产业化、杂技艺术的理论研究,杂技教学中对学生和教师的测评方法等问题做了相应的论述。来自海外的嘉宾也就本国或本地区的杂技教育的现状,国际杂技节的情况,国际马戏的发展前景等做了详细的阐述。美国旧金山马戏中心艺术总监卢毅还在论坛上呼吁,倡议建立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联盟,各国代表纷纷在倡议书上签字。通过论坛,各方代表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寻求合作,寻找杂技共荣之路。
与会代表对于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同时对论坛有待完善的地方也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一是关于论坛的主题。大家认为,作为杂技教育的高端论坛,应选择一些更具前瞻性的,与杂技教育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议题,从而有效发挥论坛对杂技教育发展的指引作用;而在分议题的设置上,应该把一些杂技界共同关心,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放在论坛中讨论,通过论坛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使论坛不会流于形式。
二是关于论坛的举办形式。大家认为,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不能只是一个学术和经验交流的会议,而应该成为一个形式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丰富的杂技教育盛会。除了大会主题宣讲之外,可按专题分类,设置多个分论坛,对杂技教育实践中的实例进行剖析,使得论坛不会停留在纸上谈兵。同时可适当开展杂技展演活动和杂技教育系列讲座,使论坛成为展示和交流教育成果的平台,成为青年杂技人才切磋技艺的舞台。
三是关于论坛的国际性。大家认为,作为国际性的论坛,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应增加国外专家学者的数量。在本届论坛上,俄罗斯、瑞典、加拿大等多个首届论坛发起国的马戏学校都没能派代表出席。希望上海杂技家协会积极促成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联盟的成立,为论坛的持续发展搭建一个稳定的平台。
作为上海市杂技家协会的自主品牌,经过四年两届的运作,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已初步形成一个开放、稳定、进取的高端平台,在杂技界和文化艺术界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解放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中国证券网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对本次论坛的举办都做了宣传报道。相信随着论坛举办机制的逐步成熟,它必将为中外杂技界人士开展信息交流、理论研讨、成果展示和项目合作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