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研讨活动引发关注
由上海市文联、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全国政协京昆室特别支持的“谭京论戏——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展演研讨系列活动于11月27、28日在沪举行。本次活动包括谭鑫培艺术研究室揭牌仪式、谭鑫培艺术展览、论坛、谭派经典剧目《群英会·借东风》专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
市文联党组书记宋妍、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共同为谭鑫培艺术研究室揭牌
在11月27日下午举行的活动揭幕仪式上,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益萍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专家学者致欢迎词,市文联党组书记宋妍、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共同为谭鑫培艺术研究室揭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向谭孝曾颁发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聘任证书。全国政协常委、京昆室副主任张国祥,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沈文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张学津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曾孙谭元寿表示:“谭鑫培艺术不是一家、一团的事,是整个京剧界和京剧观众的大事。传统要抢救、要研究、要发展。”他希望通过此次系列活动,能进一步深入研究谭鑫培在京剧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使谭鑫培的艺术资源和精神在当代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影响力。
嘉宾参观展览
在11月28日举行的“谭京论戏——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论坛上,四十余名来自全国各地戏剧界的专家出席,围绕谭鑫培在京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谭派艺术精神的构成和当代价值、谭鑫培与海派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各抒己见。戏剧理论家傅谨认为,谭鑫培对京剧声腔的发展是对当时京剧观众普通趣味的一个超越,这种超越不自觉地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相吻合,继承和弘扬了从《离骚》到元杂剧的优秀文化传统。他表示,如果把谭鑫培与史上的伟大诗人相比,那么谭鑫培最接近于唐代的杜甫——都有沉郁顿挫的风格,都在跌宕起伏的音韵中融力度与婉转两者为一体,都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最深沉、最浑厚、受欢迎的精华。戏剧评论家吴迎提出,在物质社会中,特别需要注意发现和继承艺术的无形内涵。他认为,谭派、梅派等一些著名流派的特点不很突出,甚至可以说没有特点,是“真水无香”。他建议研究者和继承者不仅要注意谭鑫培艺术的特点,更须探讨谭鑫培艺术的无形的精髓,让京剧的精神真正得以留存发展。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分院院长郭宇认为,谭派是在戏曲传承方面卓有成效并影响深远的一个著名流派,其家族式流传形态和开放结构体现的结合,目前并不多见,值得认真研究探讨。他强调说,深入了解谭派艺术的传承脉络,有利于认清京剧流派艺术精神的真谛和传承的秘诀。戏剧评论家王涌石提出,研究和继承谭派京剧老生的艺术,对于渐趋萎缩的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具有提振作用。他提出,目前的戏曲剧团、院校教授的老生艺术不够全面,往往只是老生艺术的一小部分。而谭鑫培的戏路宽广、功夫精湛、积淀深厚,对当今老生演艺教育注重根基、拓宽视野、广采博收大有益处,从而纠正当前京剧老生艺术教育的某些偏颇。上海大学教授蓝凡认为,作为谭鑫培艺术精神的研究者,不但应该跳出“非遗”看待当代京剧,更应大胆将京剧纳入文化产业,寻求谭鑫培及谭派的当代文化价值和实践意义。他指出,谭鑫培拥有强烈的艺术商业化意识并获得了成功,这对激活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他建议重点研究谭鑫培来沪演出的历史,研究南北文化冲撞和谭鑫培对于海派文化的深刻影响。
论坛现场
刘连群、和宝堂、翁思再、朱恒夫、邹元江等专家学者在纷纷发表见解的同时,又对全国建立的首个谭鑫培艺术研究室提出建议,希望在收集、整理、研究谭鑫培艺术资料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出人出戏”。
“谭京论戏——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展演研讨系列活动得到了海内外京剧界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SMG“七彩戏剧”频道《麒麟周刊》、《绝版赏析》节目全程跟踪拍摄;上视新闻频道、上广新闻频率、东方戏剧频率、新华社、中新社等均给予报道;《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天天新报》、《新闻晨报》、《劳动报》、《I时代报》等多家平面媒体从不同层面作了报道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