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主动服务文艺院团 大力扶持舞蹈创作
2012年03月31日 15:15

——上海舞协采取一系列举措助推出人出作品

  

image

古典舞《夜深沉》

 

  上海历来是中国舞蹈的重镇。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舞蹈创作也一直处于中国舞蹈文化的前沿,曾经涌现出一大批舞蹈精品力作。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舞蹈人才的流失、新生代舞蹈编导和演员的青黄不接,各舞蹈院团(校)新品创作数量开始急剧下降,上海舞蹈在各大重要赛事中获奖的作品锐减,整体实力受到明显削弱,舞台上一度呈现出“北京编,上海演”的尴尬状况。

  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上海市舞蹈家协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主动服务的姿态,加强与各舞蹈院团(校)的联系,大力扶持舞蹈新品、优品、精品创作,为繁荣上海舞蹈事业创造各种条件,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举办多层次的舞蹈展演活动,为出人出作品搭建平台

  舞蹈人才的成长和舞蹈作品的打磨与完善,需要有交流和展示的舞台。上海舞蹈的沉寂,与缺少高品质交流展示平台有密切关系,而一家一院是很难创造这样条件的。针对各院团这种切实的需要,上海舞协主席团决定利用协会的优势,为上海的舞蹈创作搭建多层次的交流展示平台。

  2008年,在时隔24年之后,上海舞协联手华东六省恢复举办了“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不仅促进了华东地区舞蹈界的合作交流,为广大舞蹈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而且有力推动了区域舞蹈编创和表演水平的整体提高。由大赛评选出的一批优秀作品,如芭蕾舞《柴可夫斯基狂想曲》,古典舞《夜深沉》、《秀色》、《龙飞凤舞》,民族民间舞《一抹红》、《花儿》等,相继在全国舞台上摘金夺银。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舞蹈原创能力的提升,为新人提供更多创作、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上海舞协在2009年又推出了“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集中展示本市舞蹈专业团体的艺术探索,发掘富有潜力的编、导、演舞蹈人才。在2011年的展演中,入选的50多个作品,原创新作占90%以上,其中《夜深沉》、《月光下的凤尾竹》和《在水一方》等获奖作品敢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体现了现实主题和当代精神,广受业界好评,在全国的舞台上屡创佳绩;青年编导李丹、刘建强、唐文、钟璐,演员刘思睿、彭兆倩、邓韵、王名轩等也通过比赛得到业界的认可,在之后的国际国内比赛中荣膺大奖。舞协在2011年的新人新作展演中还增设了一场少儿专场展演,将参赛编导的年龄严格限定在40岁以下,以培养和发现更年轻、更贴合少儿心性、更能反映少儿精神面貌的编创人才。此举得到了本市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团、学校青年舞蹈教师们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力作参演,不仅增进了业内的交流,而且为中国舞协“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节目的选送打下基础。

  在搭建公开展演的平台过程中,舞协发现很多作品虽在整体编创上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为了鼓励舞蹈探索,给有志于从事舞蹈原创的年轻人提供更加宽松包容的展示平台,2011年,上海舞协又联合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艺术创新工作室、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上海舞蹈实验剧场”。没有绚烂的灯光、没有华丽的舞美和服饰,实验剧场上演的作品大多是没有正式演出过的、实验色彩浓厚的作品。在演出的形式上,组委会特意在每个作品正式表演前,安排了编导与观众互动的环节,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交流,编导能够获得真实的反馈,有利于作品的进一步打磨、完善。在首次实验剧场展演中,《长歌行》、《茶山情歌》等7个中国舞原创作品赢得观众热烈反响。

  二、组织创作交流和采风活动,为院团(校)创作提供服务

  艺术需要交流,需要通过思想碰撞来点燃创作的火花。为了从源头上加强上海舞蹈的实力,催生出更多高水准的作品,上海舞协积极组织开展“上海青年编导交流系列活动”,相继邀请了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博士生导师罗斌,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教授田露,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慈仁桑姆,副教授旦周多杰,香港舞蹈联盟主席陈颂瑛,韩国首尔市舞蹈团团长林洱调等十几位国内国际舞蹈界专家,先后举办了“上海青年编导创作交流会——专家论坛”、“藏族民间舞教学交流研讨会与教学展示活动”、“三元舞蹈教学法工作坊”和“韩国舞蹈发展趋势”等专题讲座、研讨会。通过研讨、讲座、展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青年舞蹈工作者提供学习、实践和鉴赏的机会,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准和文化素养。

  艺术源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扎实的生活积淀。针对院团(校)和编导、演员这方面的需求,舞协将各院团青年编导组织起来,先后赴内蒙古、贵州等地采风,为他们提供深入生活,了解业界动态的机会,得到了青年编导们的积极响应。通过活动,编导们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想,触发了创作灵感,产生了丰硕成果,如青年编导刘建强、唐文在内蒙古采风之后创编的作品《鸿雁》,荣获了第八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表演银奖,为上海在全国民族民间舞重大赛事上争得了难得的荣誉。

  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青年编导交流系列活动”得到了上海各院团(校)和青年编导们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并已汇集了董杰、李源、钟璐、李丹、唐文、刘建强、王思佳、雷鸣、吴欢、马涛、陆燕卿、姜羽飞等一批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编导活跃在上海舞蹈的编创领域。

  三、加强对各方资源的整合协调,为培育品牌创造条件

  举办高品质的专业赛事和活动,离不开资金、场地和专业配备方面的有力支撑。为此,舞协一方面积极争取上海文化基金会的赞助,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会员单位资源,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例如,“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和“新人新作展演”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分别举办了两届,在资金方面都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在舞美方面则充分利用了上海歌舞团在舞台演出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而“上海舞蹈实验剧场”则主要依靠上戏舞蹈学院将剧场免费提供给舞协使用。舞协的这种“借力”不仅加强了协会的联络和凝聚功能,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各院团资源的活跃性,实现了协会与院团(校)的双赢局面,为品牌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除了为有志于从事舞蹈原创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实验剧场更为长远的目的是为舞蹈艺术培育观众群,因为任何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观众的参与,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因此,上海舞蹈实验剧场在举办之初就贴上了公益性的标签,希望吸引更多的舞蹈爱好者有机会走近舞蹈,而现场编导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近距离的舞蹈欣赏,不仅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而且有效引导观众爱上舞蹈。舞协通过实验剧场尽情播撒舞蹈的种子,为壮大舞蹈观众队伍,创造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生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多年来,舞协的一系列举措不仅让上海的各大舞蹈院团(校)有了停靠的码头,而且让青年舞蹈人才尝到了甜头,更让上海的舞蹈事业有了奔头。今年是舞蹈回归“上海之春”的首次亮相,舞协将进一步与各类媒体合作,加强对赛事和颁奖仪式的宣传力度,借助媒体力量,不断扩大舞蹈的受众面,让专业舞蹈艺术能够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

  

  

来源:舞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