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成功召开音乐剧发展论坛

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于5月18日在上海文化广场隆重闭幕,作为闭幕式的压轴大戏——俄罗斯大型音乐剧《基度山恩仇记》通过精心创作的舞台形象、优美动听的旋律、完整流畅的舞蹈把一个恩怨相报的复仇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让申城市民在家门口欣赏到了一部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音乐剧精品。
自2002年引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伊始,上海已先后引进了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南非、韩国等以及中国的大量剧目,音乐剧的发展在上海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良好态势。去年9月,作为音乐剧专业表演剧场的上海文化广场顺应音乐剧产业的发展需要正式启用,而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作为闭幕演出的尝试,更表明了上海在音乐剧发展上所做的积极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19日,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主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办公室、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协办的“2012年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在上海文化广场成功举办,成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节后的一道音乐剧产业管理学术风景。
广受关注,构建高端专业的交流平台。本次论坛自发起初始阶段就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论坛举办期间,更是汇集了中国、日本、英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从事音乐剧创作、制作、专业评论、行业管理、剧院运营和人才培养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海内外专家,很多外地音乐剧制作基地也纷纷慕名前来。论坛围绕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和专业音乐剧剧场的营运两大板块,学习交流了当代世界音乐剧优秀剧目运行经验,探讨了现今中国音乐剧剧目的引进、创作制作与运营问题,总结音乐剧在创作、制作、运营、人才培养、观众培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集中就如何开拓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战略研讨,并达成了一定共识。
全局规划,关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期一天的论坛主要包括主题发言、专题研讨和剧目展演三个部分。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包括著名作曲家、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王祖皆,台湾著名乐评人、唱片制作人、编剧、音乐剧场艺术总监杨忠衡,知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田元,上海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费元洪等5位业界专家,分别就《中国音乐剧的现状与发展》、《近代台湾音乐剧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展望》、《音乐剧制作中的审美引导》、《以版权音乐剧本土化为起点的战略构思》及《现代剧场在音乐剧产业发展中的转变》等热点进行了见解独到的阐述。此外,文化广场开幕大戏《极致百老汇》制作人Torben及导演Paul也同与会者分享了他们对西方音乐剧在亚洲发展的观点以及与中方共同制作《极致百老汇》的感受。
音乐剧产业的成熟发展必须依靠创作制作、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衍生产品各个环节的齐心努力。在专题研讨环节中,来自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钱世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金复载、王作欣,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杨佳等与会嘉宾分别围绕“音乐剧创作与制作”、“音乐剧经营与管理”和“音乐剧教育、表演与普及”三个中心话题展开热议,对未来音乐剧发展方向、创作环境和产业化进程展开深入的思考,在碰撞中涌现出很多宝贵的“金点子”。专家们认为,在未来的音乐剧发展战略规划中,不仅要进一步引进原版音乐剧,培养观众对音乐剧的审美和兴趣,更应在“本土化”和原创环节下苦功夫,加入更多创新元素,力求全方面推进中国音乐剧事业的蓬勃发展。
认真思索,直面剧院转型的现实需要。针对剧院的战略规划和品牌建设,文化广场先后举办了开幕沙龙、微博营销专题研讨沙龙和舞台技术沙龙等活动,广泛听取业内专家和各界人士的宝贵建议,探索剧院的发展方向。自开业以来的240天里,文化广场精心引进、制作了5部音乐剧,共演出78场,占总演出场次的67%,使得“看音乐剧,就在文化广场”的品牌效应日渐显现。
通过本次论坛,上海文化广场深刻认识到,国内舞台艺术发展到今天,剧院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剧院必须改变依靠票房收入盈利,与制作方“各自为政”的场地租赁方的角色。作为国内首个以演出音乐剧为主的剧院,文化广场也同样肩负着连接制作方与市场的重任,如何让创作—营销—市场无缝衔接,是文化广场亟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国内业界人士了解了国际音乐剧发展的方向,学习了国际音乐剧成功运作的模式,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在交流中找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短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有效助推国内音乐剧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