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把脉原创作品 优化办节机制
2012年06月11日 10:58

第29届“上海之春”原创作品研讨会成功召开

image

 

  回顾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参演的40台节目中,包括开幕式演出、海上新梦Ⅵ民族器乐原创作品音乐会、金复载作品音乐会及新人新作展演在内的20台节目都是原创作品,充分展示出上海音乐创作的实力。5月21日下午,上海音乐家协会组织召开了第29届“上海之春”原创作品研讨会,来自本市的20多位音乐家、作曲家参加了会议,大家在研讨会上踊跃发言,为进一步推动本土原创作品的创作繁荣,为继续办好“上海之春”建言献策。

  杨燕迪:原创应贴近观众,凸显中国特征。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说,随着世界音乐创作潮流发生变化,创作要考虑到观众接受、作品要与观众交流等创作理念引起音乐家的重视。在本届音乐节上,包括开幕式在内的很多作品都在考虑到中国观众的听觉素质和接受程度的同时,对中国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例如琵琶协奏曲《山坳里的变奏》、大合唱《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等作品都考虑到作品的中国特征,蕴含了独特的中国性。

  金复载:广义理解新人新作,成就精品佳作。作曲家金复载说,以前对于新人新作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认为没有公演过的作品才是新作品。然而,好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修改出来的,比如开幕式的《第二二胡狂想曲》和琵琶协奏曲《山坳里的变奏》都是第二次演出。因此对于新人新作的理解应该是个大概念。

  余震·王建民:多管齐下,激发原创动力。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余震说,新人新作的推广一是要通过媒体宣传。只靠举办一两场音乐会,很难达到新人新作的广泛传播;二是要通过理论评论。目前对新作品的评论太少,只有通过对新作品的褒奖和批判,才能提高社会对新作品的关注度。作曲家王建民则认为,可以通过比赛推动来鼓励原创,例如在本届音乐节的二胡比赛中就规定,选手在决赛阶段必需演奏原创作品。另外则可以同时举办新作品评奖活动,通过为获得第一名的作品出版总谱的方式,激励和激发原创动力。

  徐坚强:合理配置资源,更好发挥平台作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本次二胡比赛投入的资金很有限,然而小制作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发挥好“上海之春”的平台作用也引起与会专家的重视。作曲家徐坚强认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要办得更有影响力,制作音乐会现场版CD出版发行,既能够使得珍贵的影音资料得以保存,同时也是音乐节资源效能最大化的有益尝试。例如此次音乐节,媒体就现场录制了多场新人新作的演出,并在之后的周六、周日特定时间广播展示,最大限度地推广了新人新作。参加会议的媒体也表示,电台经典947考虑在该频率设立新作品节目专栏,请作曲家走进直播间,通过广播媒体的传播,建立起新作品与观众的桥梁。

  陆在易:践行办节宗旨,继续推新人展新作。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陆在易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具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举办历史悠久,二是推动新人新作,这对中国的音乐创作做出了贡献。今年推出的新作品质量总体比往年有所提高,预计会有几部留得下来的新作品,如能保留十年、二十年,就是成绩和创作的积累。音乐创作的希望在年青的一代,媒体应重视宣传年轻作曲家的成长。

  王依群:优化办节体制机制,精心谋划下一届音乐节。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王依群指出,音乐节通过音乐赛事来推动新人新作,通过“海上新梦”演出来保证新作品质量的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如何发挥音乐节“三主办、三承办”架构的最大效能,如何在赛事设置、国内节目选择和国外节目引进等方面更加合理,如何使音乐节资金运作模式更加合理有效,如何让更多的音乐新作、音乐新人通过上海之春的舞台成名成家等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力争下一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能够办得质量更高,办得影响更大。

  

  

来源:音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