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党组召开专题调研会议
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于2005年8月11日,是全国首个由表演艺术从业人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组织。成立七年来,艺联广泛团结凝聚上海演艺从业人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团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拓展联系对象、创新服务方式,在为会员营造创业机会、维护合法权益、提高从艺素质,促进道德自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然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从业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据有关方面统计,截止2010年,上海文化从业人员数量达到25.4万,其中人才总量14.5万,而文联各文艺家协会联系的会员仅1.5万人,况且从业人员中还包含数量庞大的社会文艺工作者。面对这一形势,各专业协会逐步把工作触角由联系服务会员延伸为联系服务不同领域、不同业态、不同体制的文艺工作者。新的形势对艺联在功能定位、队伍建设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6月15日下午,市文联党组召集部分协会秘书长,就社会文艺工作者的联系方式展开调研,围绕协会目前联系社会文艺工作者范围、方式及对协会工作的意义,协会和艺联在联系社会文艺工作者中的相同性和不同性等问题展开讨论。
关注社会文艺工作者已成为专业协会一项紧迫课题。上海市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李莹感慨地说,舞蹈演员的艺术生命只有短暂的十年,离开舞台后,他们中的很大一批人选择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文艺工作者。除此之外,上海还存在数量庞大的外来舞蹈从业人员和非专业院校毕业,也不在专业院团工作的优秀舞蹈人才。其中,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入会条件。对此,舞协采取吸纳少数优秀人才入会,欢迎社会文艺工作者参与舞协活动的形式,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上海市杂技家协会秘书长王莹则从社会发展必然性的角度,分析了专业协会在功能和服务对象上的转变。她说,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上海各杂技、魔术院团纷纷转企,目前协会90%的会员都属于体制外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也都是艺联的会员,因此对于协会而言,“家”与“者”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因此,面对大量重叠的服务对象,杂协和艺联应实现功能上的互补与融合,避免重复劳动引起的资源浪费。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章燕说,针对近几年来上海相声的蓬勃发展,协会一方面是通过创立相声专业委员会,把活跃在上海曲艺舞台上的相声演员吸纳为会员,通过举办例会、组织专家指导、推荐参赛评奖和开展公益性演出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形式,吸收一些自愿加入的体制外相声演员,在进行队伍建设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围绕社会文艺工作者特点把握好艺联的服务定位。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何麟强调,艺联的功能设置应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既然社会环境改变了,艺联在功能和定位上做相应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其次,“家”与“者”的身份不同,必然导致专业协会与艺联在具体工作对象、工作方式上有所区别,因此艺联和专业协会都需要厘清关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再谋求有效的合作。
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指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格化时代,如果政府管理是直线,那么社团就应该是横线,这样才能把社会人统统网罗其中。艺联作为具有行业管理、行业服务性质的团体,应该在为演艺从业人员提供社会化服务上有更大作为,发挥凝聚社会文艺人才的积极作用。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原艺联秘书长沈伟民说,艺联必须正视其与专业协会的关系,在做精做强现有品牌项目的前提下,把服务的对象聚焦在体制外的演艺工作者身上,以搭建维权、从业资格认定和新人推介等服务平台为抓手,有效整合专业协会资源,开创自身下新一轮发展的重点项目。另外,艺联应在社会团体党建工作的探索上发挥更大作用,为专业协会的党建工作提供经验。
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现任秘书长范林元说,在文联专业协会开始服务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的新形势下,艺联一是要更加注重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继续做好“绿色通道”和初、中级职称评定等工作,把成功的经验整理保存下来;二是要更加注重为体制外青年文艺人才的创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艺联和专业协会应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作为成立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秘书长、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止静强调,成立七年后,在专业协会开始关注体制外文艺工作者时,艺联如何继续发展下去的问题很值得思考和研究。她说,在服务对象上,艺联应聚焦新人、体制外的人和外地人;在维权方面,专业协会维护的是行业权益,艺联则应从会员的个人问题出发,为其争取合法权益;在组织演出方面,艺联必须明确演出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有登台展示的机会,因此在演出阵容上应以新人为主,艺术家为辅。只有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分工合作,艺联才能真正成为专业协会的补充,才具有不可取代的存在价值。
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宋妍指出,近年来,在社会上涌现出面广量大的文艺工作者的新形势下,各专业协会纷纷开始关注“家”以外的“者”是件好事。艺联应加强与各专业协会的合作,统筹协调、积极调研,探索符合实际的工作模式,争取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