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上海青年舞蹈编导采风团赴新疆阿克苏体验生活
2012年09月07日 14:23

  8月9日—14日,上海青年舞蹈编导采风团一行六人对新疆阿克苏地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访问。当地文广体新局为采风团设计的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的采风行程,不仅让团员们从壮美辽阔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中汲取了创作灵感,还通过舞蹈、民俗、展览、建筑、饮食等丰富的形式了解了历史悠久的古龟兹文化和维吾尔族刀郎文化,更深切地体会到阿克苏人民对援建多年的上海朋友的真挚情谊。

  一、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

  说起阿克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曾在这里援建了三年的采风团成员、上海歌舞团副团长杨建华可谓如数家珍。他说,如果细细探访,恐怕两个星期都不够。受时间限制,采风团重点考察了在古龟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千佛洞、龟兹乐舞以及全面展示刀郎文化的刀郎部落景区。

image

  在千佛洞,采风团参观了损毁严重的佛窟,现今能看到的大多只剩残留的壁画,凡可盗走的几乎片甲不留,甚至壁画也是不完整的,其中贴金部分无一例外被刮走。这让大家在气愤之余也了解到佛教文化在西域历史上的兴盛,以及后来由兴转衰的历程及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名为探险实为掠夺的强盗行径。

  到达库车当晚,龟兹歌舞团专门为采风团表演了大型舞剧《龟兹恋歌》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该剧取材于公元三世纪丝绸之路重镇龟兹国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重现了五弦琵琶、胡旋舞等龟兹乐舞的独特魅力,是库车县运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的一台精品剧目。尽管观众只有寥寥几人,龟兹歌舞团的演员们仍全情投入,展现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剧风采。欣赏完第一幕,同行的青年编导们便热议起来,他们观察到该舞剧融合了现存古老壁画及刀郎、赛乃姆、甚至印度舞等舞蹈元素,体现了编导对挖掘、整理古龟兹乐舞做出的积极努力。舞剧的整体风格虽符合想象中的龟兹乐舞,但在表演体态、神态、动感、力感上又颠覆了传统的维族舞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略显不足的是这种独特的乐舞风格还不够鲜明,尚未达到严整统一的境界。相信这种亲身体验后的感悟和交流,对于青年编导日后的创作和教学都是一种财富。

  以刀郎文化为主题的刀郎部落整合展示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存,如刀郎麦西莱甫歌舞,刀郎穆塞莱斯酿造技艺等,是了解刀郎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采风团刚来到部落门口,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和小伙就献上了热情洋溢的维吾尔族歌舞。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维吾尔族风情的建筑、服饰、乐器等,还能拜访原始刀郎人用红柳编织的简易住房,了解古老的榨油坊、磨面坊、铁匠铺等手工业作坊的生活场景,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刀郎麦西莱甫表演,品尝新鲜葡萄天然酿制而成的穆塞莱斯酒,直观地体验大漠流浪者的真实生活。

  阿克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记录了新疆少数民族发展的辉煌历史,也让采风团感受到阿克苏人民对自身历史与文化的热爱。

  二、粗犷瑰丽的西北风光和坚忍不拔的胡杨精神

  在阿克苏各地,采风团一路饱览西北风光,既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又惊叹于刀削斧凿般的怪石群,既见识到戈壁绿洲的神奇,又震撼于胡杨惊人的生命力;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被誉为“沙漠脊梁”的胡杨。

image  

image 

  

  当车驶入沙雅的胡杨林景区,青年编导们立即被眼前的原始美征服,此处的胡杨临水而生,树龄都有六七百年,依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生长得格外舒展,尤其是立于水中央的几棵胡杨,其秀色让人想起屈原《湘夫人》中的“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在广袤干旱的新疆腹地,胡杨可谓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据说它的根系能深入地表,但凡有地下水源的地方,胡杨就能生存下来;当天晚些时候,采风团还专程探访了沙漠中的千年胡杨林遗址,由于地下水流改道,曾经成林的胡杨已成了秃枝枯干的“魔鬼林”,虽已失去了生命,却如化石般屹立不倒,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使青年编导们对于“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胡杨精神有了直观感受;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已融入新疆人民的血液,说起胡杨,当地人都会流露出一种自豪感。接待采风团的沙雅市文化官员说,在她忙得焦头烂额时,常会独自一人开车去胡杨林景区走走,那里就像一个砥砺意志、舒缓压力的精神花园,很快能让人平静下来。之后,采风团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沙雅博物馆、文化广场及胡杨摄影展,由衷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和投入,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文化参与度和文艺品味。

  三、乐观奔放的民族性格和两地人民的真挚情谊

  无论是阿克苏还是库车,沙雅还是温宿,采风团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当地接待方的热忱接待,这主要得益于上海歌舞团副团长杨建华在阿克苏援建期间建立的良好人脉,可以说杨团所到之处,必有朋友邀请聚餐、怀旧叙情,整个采风团因此借光不少,不仅深深感佩杨团在此工作期间的扎根之深、交友之广,也切实感受到当地人乐观奔放、重情重义的民族性格。

 

image   


  

  在刀郎部落就餐时,采风团喝着享有西域葡萄酒“活化石”美誉的穆萨莱斯,品尝着诱人的风味抓饭和红柳烤肉,欣赏着充满韵味的麦西莱甫歌舞,恍惚回到悠远古老的过去,青年编导们被这种原始质朴的氛围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上台与当地艺人共舞一曲。在第二天与阿克苏歌舞团共进晚餐时,青年编导们提起了刀郎歌舞带给他们的生动印象,阿克苏歌舞团的团长和副团长闻言当即起身演示了几组味道浓郁的维族舞段,还以他们特有的幽默感讲述了两族人民相处中的轶闻趣事,令在座的编导们开怀不已,同时深深感受到他们对老领导杨团、对上海援疆人民的真挚感情,让采风团的每位成员都倍感亲切与温暖;在参观阿克苏地区博物馆时,采风团更加感受到这点,参观结束后他们才得知,这座展示阿克苏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博物馆从其规划投资到设计建造,都凝聚着上海人的心血。陪同参观的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激动地与采风团每个成员握手:“博物馆是阿克苏的骄傲,阿克苏人民永远感谢上海!”这句发自肺腑的话让采风团深受感染:来阿克苏采风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也是一次情义之旅,正是有杨团这样一批批支边、援疆的上海人的积极贡献,才促成沪阿人民间的情深义长!而阿克苏的水土也在援疆人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杨团称阿克苏为第二故乡,每隔几年就想回来看看。离开阿克苏的那天,采风团有些依依不舍:短短的六天里,他们不仅寻访了阿克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体验了当地人的生活与感情,切身感受了援疆成果,采风团成员间也增进了友谊。相信这次采风必将成为每位成员的美好记忆,并对青年编导们的创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

来源:上海舞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