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市文联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于1月25日召开。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向来自本市各大高校和艺术研究机构、各专家协会和部分文化媒体的三十多位文艺评论工作者介绍了近年来市文联开展文艺评论工作的基本情况。
王纪人、王周生、邵传烈、李亦中、杨剑龙、蓝凡、殷国明、王琪森、桂国强、胡洪庆、王勇等对当前上海文艺评论工作的现状发表了看法、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建议。大家认为,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文联的文艺评论工作要把握机遇,整合资源,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广泛团结和有效凝聚文艺评论力量,推动评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上海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注入精神动力、提供智力支持。
政策支持显著加强 文艺评论大有可为
与会者分析认为,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召开以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成为国家新时期的战略目标,文艺事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人民群众对于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的要求也为文艺评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会者普遍感到,目前上海的文艺评论形势非常好。市委宣传部对全市文艺评论工作情况进行了多次调研,直接或间接地策划、主办了多项关于创作思潮和具体作品的研讨活动,对激活评论、推进创作、引导舆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特别是2012年6月成立的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通过定期资助本市主要媒体扩大评论阵地、增加作者收入,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精神劳动得到更多的尊重,文艺评论的创造力影响力得到更大的提升,上海文艺评论的新一轮发展高潮已经到来。
与会者共同期待,在文艺评论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大好形势下,文联、高校、媒体以及每个评论工作者都应转变观念、奋发有为、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尤其是作为文艺界人民团体、专家协会汇聚的市文联,更可整合资源聚力量、发挥优势树品牌、集中精力办大事、贴近社会求实效、创新转型谋发展。
共同价值亟需构建 青年人才亟待培养
与会者从各自文艺领域和专业背景出发,分析了目前上海文艺评论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应对的建议。
有专家认为,上海历来是文艺评论重镇,在文化积淀和人才队伍上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文化消费者群体的更新换代,文艺评论队伍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老化现象,评论者和消费者的年龄差异、文化价值差异的逐步增大,使评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面临一定的困境。如何拉近评论者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培养共同价值,建立探讨机制,是目前文艺评论事业的当务之急。有专家提出,应将更多资源投向对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保持评论人才阶梯式发展和评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专家认为,目前文艺评论的“极端化”、“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与经典作品普遍得到公认相比,现当代作品的价值可谓众说纷纭,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少数评论者在极端个人化以及功利的驱使下,喜欢走极端,对作品或“捧杀”或“棒杀”。评论的价值观的失衡不仅危害创作,还会导致评论失去信任,更会影响社会公众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创作者交流好,不走极端,客观分析作品;与观赏者沟通好,求同存异,引领社会思潮,这是当下评论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责任。
有专家认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尤其是新型媒体的崛起不仅向创作,也向评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与此同时,过于自由的表达也导致评论发生草率随意、泛娱乐化甚至不负责任、缺乏道德的现象。如何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发挥网上评论的正能量,是网络评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有专家提出,“唱响网上主旋律”,必然包括唱响“网上评论主旋律”,无论是评论平台还是评论工作者,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思想健康、内容专业、贴近地气的评论牢牢占领网络评论舞台,引导网络评论和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
有专家认为,文艺评论的组织和管理,需要科学的指导和规范的运作。目前文艺评论“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矛盾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文艺评论同时肩负着推动创作和引导社会思潮、提高群众审美的多重任务,因此评论需要对各种场合、程度和对象进行科学的考量和审慎的研判,作出分门别类选择和恰如其分作为,才能真正发挥对社会各方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文联等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文化机构,对文艺评论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便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功能和效果。
注入文艺评论内涵 积极引领社会风气
与会者纷纷对市文联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建言献策,认为文联的文艺评论工作要不断加强示范性、导向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创作和大众两头。同时,在评论资源和举办形式上积极拓展,适应时代发展和大众需求,积极引领社会文化风气。
有专家认为,文联一方面要发掘专家评论资源,一方面要集聚社会松散力量,通过现有文化品牌的规划和组织,在凝聚和发挥各路评论力量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推出中青年评论人才。例如有意识地加强对“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上海美术大展”、“上海书法大展”、“上海设计展”等重大文化品牌活动的评论规划和组织,用评论的纽带将创作与受众、理论与实践、交流与宣传紧密联系起来。也有专家建议将大型文艺评论项目进高校,或开设“青年文艺论坛”,吸引青年评论工作者参加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有专家认为,文联要发挥“小大由之”、机动灵活的组织特长,对重大创作项目、重要文艺思潮的评论大量投入,办出质量和影响;对于微观现象、具体作品则组织短小精悍的文章,及时发出评论声音;也有专家建议文联组织评论工作者队伍,与文艺作品、创作者、评论者一起下社区,走进广大市民之中,畅谈观点、普及知识、倾听声音、交流感想,使文艺评论贴近生活、更有“地气”。
有专家认为,在新媒体、自媒体席卷整个社会的背景下,文联要看准时机、把握良机、掌握先机,充分运用网络便捷快速的优势,集聚各方声音,昭示文化导向,输出核心价值,唱响“网络评论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