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市文联积极推动开展文艺评论工作
2013年08月09日 13:47

  推动上海文艺界更好地出人、出作品,是市文联近年工作的共识。围绕这一目标,市文联积极凝聚各协会、各单位的评论力量,充分发挥评论对创作和欣赏的引导作用,努力提升文联工作的学术含量。2013年上半年,市文联党组对文艺评论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将文艺评论纳入联络、协调、服务的总体框架,通盘考虑、统筹兼顾,推动文艺评论工作取得新进展。

  广开言路,积极纳谏。今年年初,市文联邀请老中青文艺评论工作者40多人与会,向他们通报近年来市文联开展评论工作的情况,请他们围绕上海文艺评论的现状以及如何提升质量、扩大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市文联领导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结合文联实际,请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文联文艺评论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在文联系统全面付诸实施。

  建章立制,保证投入。明确和细化评论投入标准和考核办法,要求专家协会对评论的资金投入不少于年度预算的10%,体现和增强文联作为专家协会的联合体,在文艺创作评论领域的积极作用;文联还设立年度评论专项经费,用于组织观摩、举办沙龙、开展约稿、资助成果出版等;尝试建立市文联评论工作评估系统,研究制订《文艺评论工作情况统计表》,通过量化数据了解各协会、各单位评论开展情况以及评论成果向社会表达的效果,同时结合调研,对评论工作的质量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估,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

  围绕重点,打响品牌。围绕上半年两大品牌文化项目——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和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分别开展评论策划和实施工作,组织11位戏剧专家及40多位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撰写评论文章70余篇评论,在本市各大主流媒体和网站上刊发。这些评论有的从宏观视角出发,对文艺思潮、文化现象展开论述,也有的从微观出发,针对具体获奖演员和参演作品发出议论,以点带面,贴近创作实际和受众感受,营造了文联品牌活动的评论氛围,引导了创作和审美取向,强化了文联品牌活动宣传工作的深度与厚度。

  立足本位,发挥优势。市文联所属各协会、各单位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会员情况,加强策划、灵活运作,加大了文艺评论工作的力度。其中,剧协组织召开各类研讨活动11次,积极为作品的改善和提高建言献策;译协将翻译实践、学术研究与社会普及紧密联系起来,开展各类评论活动8次;曲协、剧协合办的“龚仁龙艺术研讨会”,文学院分别与译协、杂协合办的“任溶溶文学翻译学术研讨会”、“海派魔术的传承与发展理论研讨”等跨界研讨活动,将本领域的艺术话题延伸至文化话题,赢得了更多圈内外人士的参与和关注;美协的中国画研修班、民协的故事演讲研修班则是以研讨带动实际创作的有益尝试;书协通过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推介中青年书法家、举办上海书法大讲堂,提升了协会工作的学术含量;影协、音协、曲协、上海戏剧杂志社举办的老一辈艺术家创作和理论研讨会,都有意识地将成就经验总结与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与时俱进的评论成果。

  内伸外展,协作双赢。市文联除继续强化和发挥所属期刊《上海采风》、《上海戏剧》及上海文艺网的评论功能,增强评论策划、组稿、发表的力度。还与《新民周刊》合作,邀请本市中青年评论家对沪上文艺现象展开互动讨论,相继举办“上海相声生存现状”、“越剧改革70周年”、“沪语文艺与海派文化”等重点热点话题沙龙,“海上风中国画展”、“国际标准舞比赛”、“上海之春”等文化品牌沙龙,将专家对创作思潮、具体作品、文化现象的评论,在“独家‘艺’见”栏目集中发表;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天天新报》、《文学报》、《劳动报》、东方网等媒体开展合作,组织评论人才,撰写评论文章,共用评论资源,扩大评论影响。

  上半年,市文联共计组织各类文艺研讨、沙龙、论坛活动46次,组织发表评论文章25批、出版评论成果3个、申报推荐评论作品人才7批,活动参与人数达2500余人次。下半年,将针对目前文艺评论中存在的赞扬多、批评少,参与面不够广泛等情况,改进工作,推动工作。

  

来源:上海市文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