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第七届上海美术大展助推上海美术事业发展
2013年10月15日 14:13

  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美协主办的第七届上海美术大展于9月28日在中华艺术宫隆重开幕,展出作品观念新、水准齐、风格多,时代气息强烈,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上海特色的精品力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上海美术界两年来的整体状况,显示了上海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建立公平公正竞争平台,兼顾各画种均衡发展。本届大展共收到参评作品1669件,组委会秉承公平、公正、公开评选的原则,仔细分类登记后,组织7个艺委会60多名评委分类参与作品照片初评工作;在总评环节,延续了按画种分类评选的方式,使评选更加科学有效;对总评委直系亲属的作者,在评选统计票时将总票数减少一票,严格执行规程,并邀请上海市文联组织处相关人员全程监督评选。经评选,产生入选作品392件,其中中国画98件,油画100件,版画52件,水彩粉画49件,连环画12件,漫画10件,雕塑32件,农民画10件,漆画17件、综合材料12件;特邀及评委作品33件;从入选作品中评出白玉兰美术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7名,沈柔坚艺术基金奖7名。

  针对上届大展中上海金山农民画稿件锐减的情况,本届大展除了延续传统的画种分类方法之外,还将农民画作为一个专门的画种进行评选,并为农民画辟出一块展示区域,积极扶持这一独特的美术门类,培养农民画创作人才。另外,鉴于漆画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大展也将漆画作为一个专门的画种进行评选,以期激发漆画创作者的热情,促进漆画的持续发展。

  倡导创作主体及手法多元,熔铸宽松的艺术氛围。本届上海美术大展体现出多样性、多元化以及多层次的宽博胸怀,凸现出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和宽松的艺术氛围,吸引了知名画家、沪上专业院校学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艺术家,美协会员和非会员等踊跃投稿。其中,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占半数以上,不少还是70、80、90后的年轻作者,很好地诠释了上海美术大展选拔中青年美术人才的宗旨。另外,除了大批上海本土美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大展外,不少“新上海人”也纷纷融入进来,用画笔描绘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独特理解和感知,用作品展现他们对人生、对艺术的美好憧憬。

  随着传统画种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艺术家们越来越注重对艺术本体语言的阐述,多元化的探索、个性化的追求、民族性的把握和新颖独特的构思,他们的作品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为此,本届大展中综合材料类和漆画类的作品也占据了一定比例,不少作品是作者对外交流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他们在新画种、新观念、新手法上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主题性创作量质提升,反映现实生活作品突出。入选本次大展的作品从题材的拓宽到主旋律的弘扬,从本体语言的潜心传承到表现手法的多元探索,从审美取向的共性追求到艺术语言的个性张扬,整体艺术水平明显提高,主题性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显著提升。

  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中,反映重大题材和现实生活的作品相当突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特色和上海的城市精神。如获得白玉兰美术奖一等奖的油画作品《突击》,描绘了特警出勤时破窗而入的瞬间场面,体现了正义、勇猛、刚毅的军人形象,是此类题材中的佳作;油画《海上星辰——记东海大桥建设者》和《力的侯成》聚焦投身上海城市建设的普通工人,为时代留下了一组真实、达观、有血有肉的建设者群像;版画《空室遗音》、《浦西浦东》、《圣迦尔猎人》,雕塑《木灵》、《八月》等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贴近时代精神又在表现风格上体现出新的探索和追求;中国画《长河落日圆》、《城市乐园》、《呼吸》、《失忆组画》等在吸收中国画传统笔墨情趣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表现当代题材和时代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上海美术大展自2001年创办以来,其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已经成为成为青年艺术人才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的专业平台,广大上海市民了解上海美术的良好窗口。面对当前上海美术发展的新形势,上海美术大展将立足海派文化的大背景,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和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推动上海美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努力为城市和时代留下佳作。

来源:上海美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