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第四届“粉墨佳年华”总结暨讨论会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举行。主承办方负责人、各入围院团领导、评委专家们以及部分“粉墨之星”出席会议。大家围绕“粉墨佳年华”品牌的现状与发展,上海青年演艺人才的工作方向等问题展开热议,强调青年人才对于上海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对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明确品牌定位完善推选机制。“粉墨佳年华”是选“丑小鸭”还是“白天鹅”?上海文教结合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马博敏直入主题地指出,作为上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演员推介平台,“粉墨佳年华”应站在上海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品牌的定位。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认为,“粉墨佳年华”是发现、扶持、宣传青年艺术家的平台,更是帮助青年艺术家不断提高的擂台。两位专家建议,应将品牌的定位直接反应在推选机制的制定上,要求青年演员不仅要有成熟的代表作,同时也要有新作品,以充分体现综合专业水平。
增强竞争意识促进品牌质量。从院团的角度来说,申报“粉墨佳年华”展演是对院团综合实力的考验。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表示,每次做“粉墨佳年华”的专场都是对参演院团的舞台呈现、剧目安排、演员表演的一种“考核”。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认为,“粉墨佳年华”项目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演出的策划和创意的含金量,这对参与的院团、老师和演员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两位艺术家建议,将分散的六台专场演出集中为“粉墨佳年华”演出周,以此来增强各参赛院团的竞争意识,促进演出质量的不断提高。
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品牌效应。“粉墨佳年华”在上海演艺界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社会认知度还不够,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对此,上海戏曲中心总裁张鸣认为,“粉墨佳年华”项目需要做得更加专业化,而专业化的主要体现就是资源的优化整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史济华建议,可以借鉴香港为青年演艺人员提供固定剧场的做法,整合各院团的人才资源,合力培养固定的观众群。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吴洁认为,可以将来自各艺术门类的“粉墨之星”整合在一起,赋予新的艺术理念,进一步提升和扩大品牌的社会效应。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王依群则强调,除了注重媒体上的宣传,应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在各类活动中进行提升品牌效应的宣传。
强调德艺双馨打造未来之星。四届以来“粉墨佳年华”推出了40位“粉墨之星”,继续助推他们成名成家、出作品,不仅在专业素养上要有高要求,更要在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上有所重视和体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景侠认为,“粉墨之星”们在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之后,要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有所担当;而“粉墨佳年华”也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史济华则用老艺术家袁雪芬对他提出的“作为演员要有事业观和责任感”的要求与青年演员们共勉。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指出,除了艺术层面的标准,还要有道德层面的标准,青年演员要多学习,增强底蕴,增强社会责任感,使“粉墨之星”的综合素质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
11月6日,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党组副书记王依群与艺联全体驻会工作人员召开“粉墨佳年华”工作研究会,综合分析专家、艺术家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时机适宜、条件成熟,“粉墨佳年华”项目可以做出一些尝试:一是明确选拔标准。延续推新人的活动宗旨,定位40周岁以下有潜力的“角儿”;坚持德艺双馨标准;加大对民营演艺团体青年演员的关注度。二是改进推选方式。在继续完善单位推荐方式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推选模式。三是完善运作模式。举办周期原则上每两年举办一届;加大专家团队作用,组织固定模式的艺委会或顾问团,按门类抽签决定评委人员。四是加强综合宣传。综合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进行整体专题推介,加强评论力度;对接重要艺术节庆活动,为“粉墨之星”争取参与展示的平台;组织“粉墨之星”进行公益性演出,扩大品牌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粉墨佳年华”即将进入第五届的筹备阶段,市文联将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研究思考工作定位,完善推选机制,整合自身、院团和社会资源,激励和帮助青年演员提升综合素养,推动一线艺术院团更好的出人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