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
2013年12月12日 13:57

  11月8日至19日,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展览犹如一股强劲清新的“海风”吹到了北京,不仅得到了北京的艺术家、理论家的高度评价,也激发了北京市民的热情,平均每天接待3000余人前来观展。展览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书画报》、《上海日报》、《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联合时报》、《大公报》、《艺术中国》,搜狐、东方网、光明网、新华网、看看新闻网、雅昌艺术网等媒体分别刊登了大篇幅报道,《美术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做了专题专刊推介,从不同侧面刻画出展览的全景。总体而言,基于前期的精心准备、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有效的媒体宣传,此次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精心筹备,准确定位。此次展览的筹备工作历时两年多,其间多次召开评审会遴选作品,几经慎重反复甄选最终确定参展作品102件。其中,国画37件、油画38件、版画17件、雕塑10件,包括名家名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全国美展和历届上海美术大展的获奖作品及老中青三代美术家优秀作品。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从参展作品来看,海派美术已经形成了独立而自足的风格:主旋律的创作不刻板、不僵硬;当代艺术不消极、不灰色;各种样式、各种风格的艺术在同一空间和谐共处。

  抱着求学和进京赶考的态度,本次展览没有提出主题性的关键词,剔除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干扰,让观众直接、纯粹地进入欣赏状态;参展画家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检阅,并在与全国美术界同仁交流,回望民族文化传统,为海派文化“寻根”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激发了新一轮的创造热情。

  展览未动,理论先行。为配合展览,上海美协对海派美术150余年发展历程作了理论梳理,择选了海派美术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18位画家,出版《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18卷(以下简称《作品集》)。这是上海美术界一项浩大的理论研究和出版工程,收录专题学术文章和历史年表等资料40余万字,选用作者不同时期力作30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近600幅。作品集已于8月份亮相上海书展,并于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开幕前赠送给中南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相关领导以及北京的著名画家、理论家等,在理论上为展览做了扎实的铺垫。

  在编撰《作品集》精华画集的同时,上海美协还将《作品集》中的理论文章结集出版《海派百年代表画家评论集》,并将此次进京展作品汇总出版《上海美术进京展作品集》,用一本本生动而厚重的画集串起前后150多年的上海美术史。

  开放包容、多元创新。在展览开幕前夕召开的座谈会上,上海参展画家与北京的画家、理论家以及媒体朋友80余人交流观感。大家普遍认为,海派美术总体更低调沉稳,但始终开放、多元,对形式语言的纯化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独特的追求。

  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强调,上海美术作品最大特点就是创新,这次上海美术界以海派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以展览的形式整体梳理上海美术的新面貌,给北京带来一股强劲的“海风”和创新之风;著名美术理论家薛永年表示,展览体现了上海美术界开拓创新的特色,展现了上海艺术家对艺术本体语言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积极探索的时代性、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整合传统的当代性及各有千秋的艺术个性;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认为,上海的艺术家不仅有精英意识,也有使命意识,比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而上海艺术家群体内部团结和谐的氛围更是难能可贵。

  正如《人民日报》对此次展览所作的解说那样,作为50年来上海美术界在北京的首次集体亮相,它的气魄不仅在于向全国美术界展示“海派”美术今天的创作水准,而且在于在对“海派”美术特有气质文化渊源的回溯中,寻求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上海美术界将以此次展览为起点,进一步传承前辈海派画家的开创精神,增强美术界的创新动力与活力,在创新中提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努力让上海成为国内外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更成为本土美术原创活力喷涌而出的“源头”,推动上海美术作品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来源:上海美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