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19日,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原创的大型现代沪剧《挑山女人》首次上演国家大剧院。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国务委员杨洁篪,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前光等观看了演出。演出后,韩正一行亲切慰问了全体演职人员,对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表示感谢。韩正指出,《挑山女人》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智慧,十分感人。他要求将观看该剧作为上海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组织每个区县的局、处级干部观看,让每一位领导干部流流泪,知道自己的工作如何为老百姓服务,进一步提升使命感与责任感。
2月19日上午,中国剧协在中国文联机关大院会议室召开了该剧的专题座谈会。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周光,中国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滕俊杰,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等出席了会议,北京戏剧界专家、主演华雯、编剧李莉、导演孙虹江等参加了会议。与会者高度评价了该剧的编、导、演,并不同角度对《挑山女人》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还就剧中人物关系的细节处理与准确性提供了参考意见。
以情动人,体现核心价值观。中国剧协顾问薛若琳表示,宝山沪剧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下层人民高贵品性的赞美,使得这出戏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良好教材,更是传统家风的良好教材。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王安奎认为,王美英体现的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而是强烈的时代精神。《挑山女人》所呈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概念,不是憧憬,而是体现在人物的真实感情之间。“这是一个朴实而伟大的女人,这个女人挑起来的不仅是一座山,而是挑起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山,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之山,她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生生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她弘扬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材,是当代戏剧舞台一部不可多得的真善美的珍品力作”。原中国戏剧分党组书记、秘书长王蕴明和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在看完戏后所写下的这样一段文字。
接地气、扬正气的现实风格。第四次观看该剧,第三次参加该剧研讨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表示,发现题材好、艺术创作好,正是这两点成就了这部接地气、扬正气的好戏。“这个戏还有一个很大的成功,有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王蕴明感慨道,这个戏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朴实冷峻,让观众看到了现实生活中艰难的一面。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也认为,该戏的总体感觉是一出感人至深的伦理情感戏,一出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因而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现代戏,一出具有鲜明沪剧剧种风格的剧团“吃饭戏”。《中国戏剧》原副主编安志强从艺术作品的角度分析认为,该剧是一个很完美的现代戏艺术,从生活中塑造出了一个美丽的形象,希望主创人员进一步总结现代戏的创作经验。《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表示,《挑山女人》从生活中打捞出了我们现在比较缺失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使得上海又一次时尚了,又一次走在了前列。
小团出大戏,众人当“挑夫”。“小团出大演员,这在咱们戏曲界有不少先例,但是小团能出重要的流派唯独我们上海,不仅是沪剧,越剧也是一样。”中国戏剧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张宏文对这次演出表达了敬意。他指出,从上海市到区的各级领导,对该剧的创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支持很具体,很有计划,同时又不干预艺术创作。应该怎么抓戏,怎么抓到点上,在这个戏上有所体现。《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赵忱赞叹助推这出戏的集体力量,“像《挑山女人》拥有这么多爱和助力,真的还挺少见”。她认为,往往有很多复杂的关系会影响一部戏的再生产和进一步的提升,而《挑山女人》就不是。当她有了一个品相之后,大家给予她的爱和帮助,使得她成长为一个几乎十全十美的《挑山女人》。
会议的最后,陈东对中国剧协和与会专家表示了感谢,表示将广纳良言,择优而行,精益求精,使这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能够走得更远。她说,一根扁担、两部手机、九只鸡蛋、十碗肉,70根断了的扁担,140双穿破的解放鞋,3700阶台阶、6000个来回、绕地球两圈,这些数据组成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堪比愚公移山的精神,如果我们把这些最柔软和最有力量的东西传承下去,这个戏的意义就在了。她希望专家们大家继续关心、支持和帮助上海戏剧的繁荣发展。
自2012年10月26日首演以来,现代沪剧《挑山女人》已演出百余场,并在山东和安徽、江苏、浙江巡演受到热烈欢迎,累积十万多观众,被誉为“台上流泪演、台下哭着看”的一出“接地气”的好戏,曾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7个奖项。2013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挑山女人〉“挑”出一方天》,并配以短评《用百姓故事传递正能量》。注重创作力量、确保质量,注重提高水平、打造精品,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该剧作为鼓舞人民、宣传主流,弘扬正气,打造正能量的一个重要平台和一个重要的载体,他们的经验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