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半个世纪的翻译,原汁原味莎士比亚戏剧 华语世界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2014年04月15日 13:55

  今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3月31日下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翻译家协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研讨会暨《莎士比亚全集》新书发布会在世纪出版集团举行。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史领空,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吴洪,和沪上知名的莎士比亚翻译和研究专家,以及多家媒体出席了会议。

  《莎士比亚全集》共四百七十余万字,堪称整个华语世界搜罗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首部诗体汉译莎士比亚全集,其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以诗译诗,呈现莎剧“原汁原味”。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以素诗体为基本形式的诗剧。此前,华语世界已出版四种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虽然也是名家翻译,但均为降格以求的散文体。而此版译本则是华语世界以诗体翻译的首部莎士比亚全集,充分体现其戏剧原貌,由方平主编、主译。

  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谈峥指出,莎剧本是诗剧,其艺术生命力就在于有魔力的诗的语言。其中70%的创作是不押韵的素诗,5%是押韵诗歌,仅25%是散文。此版全集的翻译工作可谓艰巨异常,尤其是每部作品前后均有“前言”和“考证”,分别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梳理版本情况、写作年份和取材来源等。责编冯涛介绍说,诗人卞之琳等人曾以诗的形式翻译过莎剧,而比较起来,此版译文在语气、语言节奏感上更接近作品原貌,在口吻、情绪、意象等方面做到了“归宿语”与“始发语”的对应。著名诗人、翻译家余光中也对此译本寄予厚望——恢复莎剧本来面目,从“案头书”变成“演出本”,因为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个专业戏剧家,其作品是为演出而创作的。

  最新最全,网罗莎学研究界最新成果。全集共10卷,由方平主译,屠岸、阮珅、汪义群、张冲、吴兴华、覃学岚、屠笛等参译。全集不仅收录世界莎学界公认的39个剧本,较以往的37部多出《两贵亲》和《爱德华三世》两部,诗歌部分则收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确认为莎翁作品的长诗《悼亡》,充分吸收了国际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介绍,莎翁目前为止被确认的39部剧作中,有36部出版于莎士比亚离世7年之后,加上印刷、版本等种种不确定因素,造成后人研究莎翁作品困难重重。译者之一、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张冲评价道,全集不仅拥有学术的完整性,同时又包含了诗体文体的创新性。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荣广润教授认为,全集的出版在文化范畴内具有巨大的价值,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更是意义重大,莎剧文本是在舞台上演的,而不是用来阅读的,这都在翻译中得到了体现。

  皓首穷经,跨越半个世纪的翻译之旅。诗体译本的翻译工作量是散文体译本的两三倍。谈起翻译的过程,译者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汪义群教授感慨万分:“参考多种注释本,诗歌中不能翻译的,须在文字上尽力而为,体现出莎翁剧中诗歌的传神之处。”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黄昱宁和冯涛则深情回顾了方平先生对译本痴迷专注的感人往事。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表示,这套凝聚了几代翻译家共同心血的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意义重大,不仅为我们更深入地阅读莎翁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更把中国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著名翻译家、原中国莎士比亚协会会长、国际莎士比亚协会执行理事、莎学泰斗方平先生历来“把前辈翻译家看做一位可尊敬的竞争对手,务必要在前人所取得的成就上再跨出一步”。对于莎剧的翻译,他强调以诗体译诗体,为此不惜皓首穷经,呕心沥血。自上世纪50年代起,方平先生就开始翻译莎翁作品,历经劫难后,于1993年重新挑起翻译重担。直至2008年去世前,方平先生都在和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地修订书稿。他在全集中收录吴兴华教授、辜正坤教授和覃学岚先生的译作,还邀请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及其爱女屠笛博士,莎学专家阮珅教授、汪义群教授和张冲教授等一同参与翻译工作。

来源:上海译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