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2012年底,上海掀起了一股听相声的时尚风潮。田耘社上海相声大会、品欢相声会馆、乐透社、白领社等为代表的一批民间相声团体,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然而,2013年下半年以来,演出市场虽然热闹,但相声行业却出现了后劲不足的情况:一方面是大量外来相声团体强势来沪抢占市场,导致上海本土团队的演出份额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是本土相声团队新作品、新人才的匮乏和断层,加之观众和成本的制约,本土相声队伍进一步萎缩。
日前,围绕如何破解当前上海相声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上海曲艺家协会举办相声专业委员会沙龙活动,邀请葛明铭、高龙海、张祖健、徐开麟等业内专家以及民营相声社团负责人、高校相声社团代表,全面了解上海相声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就上海相声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受众开掘不够。田耘社上海相声大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做好社区演出活动和曲艺进高校系列讲座,致力于相声的普及和推广。负责人赵松涛表示,宣传对象单一、观众开掘不够是田耘社长期以来的困扰。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为了进一步扩大田耘社的影响面,他计划与大众点评网合作,通过时下最时尚的消费推介平台,积累人气、吸引观众。此外,他还积极与江浙沪兄弟省市相声社团合作,参与他们在各地的驻场演出,扩大田耘社在江浙沪地区的知名度,并以“江浙沪团购”的形式,吸引区域内的相声爱好者来沪观看田耘社的演出。
面临发展瓶颈。曾经在2011年创下500万超高票房的品欢相声会馆,可以称得上是上海相声的一面旗帜。据了解,“品欢”目前也遇到了艺术创作和表演上的瓶颈,总体情况稳中有降:2014年5月16日至18日,在人民大舞台上演的相声剧《春天里》终极版,虽然在之前40多场的演出过程中树立了不俗的口碑,各项宣传工作也都做足,但出票情况却依然不乐观。青年相声演员戚元元表示,“品欢”一直都很重视品牌的宣传,而团队成员的多元化发展也带动了会馆在不同媒介的宣传,但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受众观众群,进一步开拓市场,“品欢”也面临着考验。
期待基金支持。与其他社团不同,依托于上海佑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白领社,是一家不以营利为目的相声社团。负责人张文泽介绍,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语言训练营”项目已基本成熟,形成了教学-考核(毕业汇演)-公益演出的培养模式,为社团开展公益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编、演人才。其中,由学员自创自演的对口相声《新上海滩》已参加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相声大会,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预定于9月份举办的3场公益演出将全部由白领社的学员担纲,努力为白血病儿童筹集30万善款。他也坦言,有限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社团慈善公益正能量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希望能够得到相关文化基金的支持。
校园原创力初显。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李宏烨发起成立的星宇相声俱乐部,继2013年在兰心大戏院上演相声剧《爱说不说》后,又于2014年5月11日推出了相声剧《学长》。虽然演出依然存在演员表演业余、剧情安排拖沓、包袱点重复、招笑方式单一等硬伤,但是一年推出一部大型作品的创作频率以及相声剧本质量跨越式的进步,引起了上海曲协的关注和重视,专门组织专家和专业演员前去观摩了演出。沙龙活动上,大家对作品集中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并对李宏烨的创作能力给予肯定和期待。
针对大家反映的实际情况和目前高校原创相声呈现的强劲势头,上海大学教授张祖健认为,曲协应想办法把上海的民间相声团体、高校的创作力量,与曲协的创作、推介、演出平台整合起来,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制造一些上海相声的大事件。
对于上海相声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上海曲协副主席、相声专业委员会主任葛明铭强调,市场开拓是首位,创作提高是根本,也即要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关于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要在巩固原有年轻受众群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在同一受群体中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则要想办法从其他年龄层中发掘新受众。关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希望年轻的相声演员要对传统、对前辈怀有敬畏之心,惟其如此才能在创新之路上走得远、走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