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时代发展、社会转型、队伍重构带来的人才服务需求的新情况新问题,在2005年建立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的基础上,近年来,上海市文联党组鼓励和支持所属专业协会破除专业协会只服务体制内专家的思维,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瞄准文艺“海漂”中较为活跃的有影响的群体,把工作触角从联系服务专家协会会员延伸为联系服务不同领域、不同业态和不同体制的文艺工作者,借助相对高端的专业优势,给文艺“海漂”更多的关注。各协会根据各艺术门类的特点,组织专项调研活动,了解相关行业“海漂”的现状和需求;以分类服务的方式,加强与不同层次文化“海漂”的沟通与联系;举办有学术分量的文艺活动,营造良好的圈子氛围;推出培育扶持举措,帮助提升优秀文化“海漂”的活力和影响力,积极营造人才辈出、创意涌流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举办文艺沙龙,为做好文化“海漂”的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摸清文化“海漂”的基本情况,有关专家协会分别在各自艺术领域开展了不同规模的调研,其中包括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相继开展的“本市演艺行业用工情况调查”等6项专题调研,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开展的“上海美术市场和美术家工作室状况调研”,上海市杂技家协会开展的“上海魔术队伍现状调研”,等等。其中,美协在调研报告中反映的文化产业园区内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企业、影视企业)和人才流失问题,艺联在调研报告中反应的文艺行业利益和文艺维权问题,杂协在情况专报中反映的上海魔术缺少交流平台、缺少研发资金、缺少文艺评论关注等问题,得到了文联党组的重视,并做出了相应的反映和举措。为了进一步做好“海漂”人才服务工作,今年上半年,市文联党组牵头开展《上海市文联关于本市“海漂”人才生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课题调研,对各领域“海漂”的情况做深入的摸底调查。
除开展专项调研以外,文艺沙龙是最受文艺“海漂”欢迎的调研形式,也是协会了解掌握本行业“海漂”现状最便利、及时、有效的方式。曲协、舞协、杂协等专业协会不定期举办的沙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针对新人新作的讨论,也有业内精英的经验分享,还有对行业现状和发展的探讨,起到了很好的联系、沟通、交流作用。
二是多手段加强与文化“海漂”的联系,为壮大主流文艺创作队伍做好团结凝聚引导工作。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上海杂技、魔术院团陆续转企,目前上海市杂技家协会90%的会员,尤其是魔术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海漂”。为此,杂协通过魔术专业委员会,举行定期的聚会和不定期的沙龙,组织参与和观摩专业赛事,组织进社区、进校园、进部队等公益演出,不仅加强了与魔术“海漂”的联系,而且还团结凝聚了一支骨干队伍,为上海魔术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上海的相声演出红红火火,演员主体队伍是“海漂”。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创立相声专业委员会,把一批活跃在上海曲艺舞台上的相声演员吸纳为会员,并通过举办例会、组织专家指导、推荐参赛评奖和开展公益性演出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业务性引导;通过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形式,为“海漂”相声演员提供交流切磋展示的机会,积极营造圈子氛围,发挥圈子效应。
舞蹈演员的艺术生命只有短暂的十年左右,离开舞台后,他们中的很大一批人选择走向社会,成为“海漂”。除此之外,上海还存在数量庞大的外来舞蹈从业人员和非专业院校毕业的优秀舞蹈人才。为了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上海市舞蹈家协会积极吸纳少数优秀人才入会,而对于大部分不具备入会条件的舞蹈“海漂”,则通过提供专业活动观摩票,推荐参加专业赛事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联系和引导。
上海有包括工业设计者、服装设计者、环境设计者在内的三万多人的创意设计队伍。这支庞大的队伍门类齐全,但是大都单打独斗,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上海创意设计者协会不仅通过创建官方网站和会刊加强与会员的联系,而且还建立了上海市创意设计研究中心和上海设计奖评奖办公室2个二级专业机构,及平面设计、空间设计、时尚设计、多媒体设计、理论教育等5个专业委员会,对不同设计领域的设计工作者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2013年,美术、书法、摄影、电影四家专业协会换届,党组明确要求增补体制外专业人员进入理事会和主席团,并作为今后专业协会领导层建构的基本要求。
三是发挥协会资源优势,为优秀文化“海漂”学习、交流、展示、评奖提供平台。围绕如何提升优秀文化“海漂”的创作活力和影响力,帮助他们在上海安生立足,各协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动足脑筋。其中,剧协的小戏小品创作比赛、曹禺戏剧奖评选推荐,艺联组织的“艺联之星”节目考评等活动中,主动为文化“海漂”中的优秀人才提供参评、参赛的信息和机会;民协的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剧协的新剧本朗读会,积极从创作源头上给予“海漂”人才帮助和辅导。尤其值得一起的是,剧协的新剧本朗读会过去多由体制内文艺工作者参与,现在民营团体加盟成为主力;曲协组织的相声展演活动,艺联举办的“和谐心声”演出,书协举办的海漂书法家专题展等,为“海漂”人才提供了定期、优质的交流展示平台。
四是不断提升和拓展艺联工作,帮助优秀文化“海漂”扎根留在上海。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成立近9年来,一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团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拓展联系对象、创新服务方式,在为会员营造创业机会、维护合法权益、提高从艺素质,促进道德自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让漂在上海的社会文艺工作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另一方面,扎实做好优秀演艺人才入户上海“绿色通道”和艺术专业中、高级技术水平认定工作,努力为优秀文化“海漂”真正扎根留在上海创造条件。2012年,市文联党组加强与市委组织部、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和市委宣传部基层处的沟通,主动寻求指导,把原来机关党委所属的艺联党支部拓展为面向社会开展工作的社会支部,并建立党员服务站,面向体制外的“海漂”会员开展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关注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