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上海市文化基金会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昆剧团承办的新剧本朗读会共举行三场:9部话剧、3部戏曲作品的片段分别于4月26日、5月11日和25日亮相,以准演出的方式演绎了剧本的精彩章节,展示出剧本走向舞台的初步面貌。
配套扶持编剧力量。近些年来,青年编剧后继乏人引起业界关注。2013年市剧协发布的《上海戏剧创作和队伍调研课题报告(2010-2012)》引发一定反响。在市委宣传部关心支持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于2013年6月推出青年编剧扶持项目,对青年编剧作品实行单独申报和评选,并予以配套扶持,给予青年作者每部作品5至10万元资助、配备指导老师,剧本由基金会结集出版,并组织朗读会向院团推介。对于将获得资助的作品搬
舞台的院团或投入拍摄的制作单位,基金会还给予相应的演出、摄制配套资金。此举意义深远,并在全国产生影响,在《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和《2013年度中国戏剧艺术发展报告》中均有论述。
由市剧协主要协调并实施的三场新剧本朗读会,是对去年获得青年编剧扶持项目资助的舞台剧目的一次集中展示,既为上海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市剧协新剧本朗读会这一品牌项目增添更为丰富的内涵。
剧目丰富类型多元。此次扶持2013年度青年编剧基金项目中,显示出剧目丰富类型多元化的特色。年轻作者中最年轻的只有20岁,并且有多位并非专业编剧,但他们的创作贴近现实、思维敏锐、文化视野开阔,如罗倩的昆剧《莲花结》,讲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一段情感经历,情节张弛有度,文辞明丽优美。经过青年导演俞鳗文执导和青年演员袁国良、罗晨雪的演绎,在舞台上融合表现了藏族传说的诗情画意与昆曲的唯美典雅;龚孝雄的淮剧《浦东人家》,由上海淮剧团当家花旦邢娜与小生邱海东搬演,在时代变迁的广阔图景中展示出都市梦和致富梦的价值碰撞;夏天珩的两部喜剧《触底反弹》与《幸运日》均获得资金扶持资助——两作品直击当下青年人生活,在朗读演出中引起观众共鸣;许静波的《天下玄黄马相伯》则塑造了近代上海文化精英的形象,这也是上海影视舞台剧创作中呼唤多年的题材。
技艺传承初见成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为本次入选的青年编剧们配备了强大的导师队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戏剧评论家丁罗男,剧作家罗怀臻、曹路生、赵耀民,导演郭宇、李建平、李伯男等,为青年编剧提升技艺、打磨作品提供有力支持。如《天下玄黄马相伯》在戏剧冲突的构造上还略显稚嫩,编剧在丁罗男的指导下,采用“戏中戏”结构方法,增加虚构的配角,在精神层面上强化了主人公的感召力和触动力。
朗读会还特邀荣广润、熊源伟、李建平、黎中城、徐晋如等专家学者现场讲评,与观众互动。荣广润对年轻人的剧本赞赏有加,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喜剧较好的是‘笑中带泪’,不是一定要催人泪下,而是有一个对人生思考的深度。”著名编剧黎中城提出戏曲编剧必需的三方面能力:“在表达主题、开掘内涵、刻划人物、编织情节等方面的能力;基本掌握传统戏曲舞台表演规律,熟练运用各种写意型的、虚拟性的、程式化的表现手段的能力;有较深的文学和历史素养,具备撰写诗词歌赋、散文韵文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能力。”青年学者徐晋如则对京剧《美女与野兽》的中国化表示认可,并评价“这出戏引入人偶剧,实验性十足……既尊重京剧艺术的写意传统,又贴近今天孩子的心理。只是剧本中美女为什么会爱上野兽,缺乏说服力。”年轻编剧们普遍表示,专家学者们的点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下一步的创作很有指导意义。
多方并举出人出戏。在1991年剧协举办的首届新剧本朗读会上,诞生了《留守女士》、《大桥下面》等剧作,赵耀民编剧的《闹钟》也于1993年在剧本朗读会上亮相,后由著名戏剧家黄佐临亲任艺术指导进行排演。此次新剧本朗读会除得到上海话剧中心、上海昆剧团、上海淮剧团的鼎力支持外,还邀请沪上民营制作体如上海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上海三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徐汇燕萍京剧团、弘豆工作室等加盟朗读。各团队倾情演绎、特色各异,让人耳目一新。
目前,在多方并举、通力合作下,一批年轻编剧的创作引起业界关注,正在向出人出戏稳步推进:话剧《苏州河》不久前搬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儿童剧《水果家族》已于5月下旬在儿艺马兰花剧场连演6场,昆剧《莲花结》、童话京剧《美女与野兽》和淮剧《浦东人家》分别落户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淮剧团,也进入了排演计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