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上海剧协创办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评选
2014年06月30日 13:23

  6月1日下午,“2014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展演暨颁奖”活动在兰心大戏院隆重举行。来自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上海好小囡少儿京剧团、上海静安小百花越剧团等团体的35名专业和业余选手,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从百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和“小白玉兰提名”称号。

  该活动始自2012年,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结合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的推荐工作,在全市少儿戏曲中创办了“小白玉兰”称号评选,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进一步植根于少年儿童的心田,使孩子们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滋养,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圆梦戏曲,以此发现培养更多的优秀少儿戏曲人才,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

  传承传播,要从娃娃抓起。中华戏曲艺术百花争艳、源远流长,弘扬着真善美,鞭挞着假恶丑,积淀着家国情怀,散发着独特的艺术芬芳,是当代人不能忘却的精神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戏曲的传承传播业已成为当下关注的话题。少儿戏曲是中国戏曲的未来和希望,中国戏曲的传承传播从娃娃抓起越来越成为共识。“小白玉兰”称号评选活动于每年3至5月面向全市发动,吸引了全市数十个团队、数百人次的参与。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15岁,剧种涵盖京、昆、越、沪、淮、黄梅、绍、锡、扬剧等。通过初赛、复赛,三年来共有103名小选手进入电视决赛,分获优秀表演奖和表演奖,被授予“小白玉兰”和“小白玉兰提名”称号,并且,其中部分选手被进一步推荐参赛全国小梅花、全国少京赛等,为沪上少儿戏曲争得荣誉,上海剧协也在历届全国“小梅花荟萃”中获优秀组织奖。

  助推圆梦,业界高度评价。上海剧协主动联手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SMG新娱乐等各方力量,合力推动评选活动。三年来,每届决赛和颁奖展演均通过电视和广播电台制作播放,在共同努力下加大宣传力度,报名人数逐年增加,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上越来越具影响力,小朋友学习戏曲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为参评小白玉兰,小朋友们有的跟随父母,双休日坐大巴、火车甚至飞机从浙江温州往返上海上课,数年如一日;有的连续几届参评小白玉兰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小梅花荣获金奖,屡屡亮相于央视“过把瘾”等栏目及外省市的春晚演出。孩子们从喜欢戏曲到迷恋戏曲,到获得“小白玉兰”称号,有的考入上海戏曲学校,从此走上戏曲专业道路;有的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浸润。而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评选的创办,在他们的圆梦之路上重重地助推了一把。

  对“小白玉兰”称号的评选,届满88高龄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表示,这是“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孙正阳、孙毓敏、李炳淑、王梦云、马博敏、夏慧华、孙重亮、唐元才、李军、李秋萍、童强、刘觉、史济华、钱惠丽、章瑞虹、赵志刚、韩婷婷、马莉莉、陈瑜、陈甦萍、吕贤丽、梁伟平、张佩利等戏曲名家先后担任历届嘉宾和评委,给予指导点评,在高度评价剧协此举的同时,希望剧协常抓不懈,形成工作新亮点。

  无怨无悔,园丁默默奉献。戏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齐心协力,付出艰苦的劳动。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的成长,离不开辛勤园丁们的培养。不论在专业戏校还是全市各个戏曲特色学校里,始终活跃着一批专业戏曲老师,他们长年累月而无怨无悔地从事着少儿戏曲教育事业,培育出了一大批人才。如原上海越剧院技导、年近80岁的王佩珍,退休后创办了上海越剧小花班(静安越剧小百花艺术团的前身),从事少儿越剧的教学和辅导,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活跃在当今越剧舞台上的优秀青年演员如吴群、王清、王舒雯、王柔桑、黄颖、吴佳燕、王喆、陈慧迪、沈倩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为向这些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园丁们表示敬意,学习总结他们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剧协特在2013年授予王佩珍等23位指导老师“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优秀园丁奖”称号。同时,向在培养少儿戏曲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静安寺社区越剧小百花艺术团、上海市好小囡少儿京剧团颁发“优秀组织”荣誉证书。

  出于对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繁荣发展戏剧事业的长远考虑,上海剧协主动出击,成功创办了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评选活动,并将发展为剧协新的品牌活动项目。剧协将在认真总结完善的基础上,以更为强烈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进一步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会员和服务业界的各项职能。

  

  

  

作者:上海剧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