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对象·方法·尺度--"译"剧之力 当代外国剧作翻译现状及影响力论坛在沪召开
2014年07月08日 09:53

  6月12日,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上海戏剧杂志社承办的“译”剧之力——当代外国剧作翻译现状及影响力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召开。围绕当代外国剧作翻译现状及影响力这一课题,戏剧翻译家、导演及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艺术日益市场化的当下,外国戏剧的翻译和引进虽然频繁,各类外国戏剧的演出也越来越多,然而受制于商业化的追求,外国戏剧翻译队伍、戏剧演出鱼龙混杂。相比戏剧翻译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发生的巨大作用,目前的戏剧翻译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

  对象:多元化中力求严肃戏剧。与会专家指出,国外的戏剧各式各样,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引进的思路和选材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八十年代的戏剧翻译较少商业因素,更注重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在整个世界文明中的作用。现在则恰恰相反,首先考虑的是演出,但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坚持翻译严肃戏剧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译’剧之力”的“力”,要落在对严肃戏剧的研究和思考上。严肃性和非严肃性是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戏剧人在社会的生产和资本控制之下,应该通过直面戏剧来抵御和突围,这反映在戏剧翻译方面就是要重视和强调其内涵。有专家引用《哥本哈根》的成功,强调对西方富有人文内涵的优秀戏剧的介绍,或许会映衬出我国同时期话剧原创的肤浅,但也会促使我们的戏剧创作向深度掘进。翻译戏剧的最佳状态,是同时具有内涵和票房,但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时,首先应该注重的还是剧本的内涵。

  方法:探索剧本翻译中的团队合作和类型特征。除了翻译剧本的对象外,与会专家还对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有专家分享了一种适应当下舞台的团队翻译方法和经验。比如面对戏剧翻译过程中多种类文本性这一课题,复旦大学法文翻译工作室参考国外实践与相关理论,尝试把剧本分为T0-T3四个阶段,再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某种文本为目标,之后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一方法更好地为剧本翻译中文学性和舞台性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解决的可能。

  在音乐剧翻译上,与会人士提出中国音乐剧的翻译不仅要照顾到含义,更要考虑其音乐性。音乐剧中,对白的翻译可能“信”重要一些;歌词则因其可唱性,更需要“雅”一些;从“达”方面来说,音乐的戏剧不止是为通顺的“达”,更多是为了方便的“达”。

  尺度:准确性与创造性兼得。对于剧本翻译的准确尺度,与会专家见仁见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以歌德诗剧《浮士德》的翻译为例,有专家注重剧本翻译的严谨性。也有专家更为强调翻译者的主体性,指出翻译应该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体现出翻译者自身的创造性,并指出需要在两者间把握好度的问题。也有人建议,应当与剧本翻译对象作者多多交流,共同切磋。诸多专家提出,剧本翻译需要建立一种审读制度,以防不必要的错译、误译等。

来源:上海译协、上海戏剧杂志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