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上海文联启动音像艺术档案修复保存工程
2014年08月19日 10:58

  根据上海市文联党组的要求,上海音像出版社和上海市戏剧家协会近期联手启动抢救及数字化保存珍贵音像艺术档案工程。

  着眼于永久储存。目前,上海文联所属上海音像出版社留存了30年来千余种珍贵的艺术影像资料,涉及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周信芳、尚长荣,俞振飞、蔡正仁、梁谷音、计镇华,袁雪芬、徐玉兰、范瑞娟、王文娟、戚亚仙、毕春芳,丁是娥、王盘声、杨飞飞、邵滨孙,姚慕双、周柏春等国宝级艺术名家。

  其中,大批老唱片、盒带、开盘带及录像带等传统媒体保存介质,因年代已久产生脱磁、氧化、积灰等现象,导致音质受损、失真甚至永久性损坏而无法恢复,亟需抢救和修复。为此,上海文联党组拨出专款,拟采用修复、转存、复刻、出版等技术手段,以及云端信息平台的开发建设等,永久性储存和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

  立足于优中选优。为在现有档案资料中去粗存精、去劣存优,对档案目录进行更为专业的梳理和甄选,上海音像出版社与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邀请各方专家,于6月初召开戏曲音(影)像资料抢救性修复工作专家论证评审会,对近500种音(影)像制品的目录进行了筛选,梳理出资料修复的优先顺序。上海沪剧院递交了书面评审意见。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该项目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认为音像出版社留存的艺术档案丰富、珍贵,面广量大种类多,这项工程的技术平台打造和积累与互联网发展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有利于打造全新的集整理、储存、共享、使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媒体服务性平台,而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整合技术和云端传播平台,将极大地促进全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于上海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大家提出,优先考虑抢救名家大师,特别是已故大师、年事较高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坚持艺术性第一的原则,抢救流派创始人的代表作品;对特定条件下创排、未来再次上演可能性不大的作品也要抓紧修复;在艺术资料的整理修复中,还需兼顾上海戏曲发展的传承历史,为上海戏曲保留珍贵的视听档案。

  致力于创新传承。鉴于该项工程对优秀传统文化资产保护的模式与方法的探索性,以及信息服务、云端传播等手段给文化产业模式带来的创新作用,上海音像出版社还向上海市文创发展资金提出了项目扶持申请,得到市区两级答辩会上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已进入市级终审答辩。

    该项目工程于今年8月启动第一批100辑资料的修复转存工作,年底前完成信息化采集;2015年年底前完成修复、转存和重新出版;2016年3月前完成网络云平台建设,APP上线试运营。第二批资料2016年12月前完成采集、修复;第三批资料2017年6月前完成审核、甄选、补充以及信息采集和修复。2017年年底前完成全部珍贵档案的修复及数字化转存,云平台建设初具规模,APP运营常态化、市场化。2018年起,部分资料选择数字化出版,并争取与相关团体合作,重排经典剧目,赋予历史档案新的生命力。

  音像艺术档案修复保存和云端数字化再出版平台工程,不仅对传统文化保护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利用、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为上海文艺资源的积累、整合、服务设计了平台。该项工程将成为市文联服务广大会员乃至全市各类文艺院团和组织的一项重要举措,促进上海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建设。
来源:上海市文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