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俄罗斯伟大作家和诗人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在短短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著名抒情诗、长诗、小说和戏剧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9月18日下午,上海翻译家协会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专题研讨会。沪上翻译家以及各新闻媒体和俄罗斯文学爱好者们纷纷从自身感悟与莱蒙托夫跨时空对话,热烈探讨了这位俄罗斯诗人在今天仍然值得研究的意义和地位。
站在时代前列的诗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资深编审、翻译家冯春深入介绍和分析了莱蒙托夫各阶段的作品内容和意义,指出莱蒙托夫首先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诗人,作品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贵族革命阶段。以其代表作184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为例,冯春指出作品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塑造了19世纪30年代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揭示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无论在思想性上还是艺术性上都达到完美境界。而在当今,这样的作品同样为我们创作提供借鉴。
翻译家何敬业认为,莱蒙托夫的诗歌除受阶级统治的影响外,也与法国文学、法国诗歌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戏剧创作也影响了法国的浪漫主义戏剧,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翻译家薛范认为,无论是诗歌的表现形式还是内容,都感受到莱蒙托夫诗中强烈的沧桑感和孤独感。他把诗当做自己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以诗充实和升华自己充满缺憾感的短暂生命,以诗来慰藉和激励自己寂寞又坎坷的人生历程,他的诗永远饱含着奋争的激情,充溢着生命的活力。
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北京大学俄语系顾蕴璞教授寄来书面发言,罗列了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文坛精英眼中的莱蒙托夫,阐述该研究领域的许多新论点和新发现,并介绍我国学界对莱蒙托夫的译介开始于鲁迅、茅盾和瞿秋白,指出他在反抗暴政上比普希金更彻底。郑体武教授认为,今年是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俄罗斯相关纪念活动由普京总统亲自审批,充分体现了莱蒙托夫在整个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纪念活动的开展激发了俄罗斯学界很大的热情,近年来莱蒙托夫的研究成果也相当多,帮助大家更深地拓展了对莱蒙托夫创作的认识。
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代表。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俄罗斯诗歌的“黄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被高尔基誉为“俄国诗歌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诗”《诗人之死》,便是莱蒙托夫为普希金之死而作。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智量通过视频精妙分析莱蒙托夫诗歌,指出莱蒙托夫继承了普希金,《诗人之死》确定了莱蒙托夫在俄国文学中的地位,并从此创作了大量的诗体小说。他强调,诗体小说的特点是抒情的离题,也即在讲述故事中转去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是普希金和莱蒙托夫作品的共同特点。莱蒙托夫就是用诗来叙写故事、表现人物、流露思想。至今,诗体小说仍然是我国文学研究界或世界文学史上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学题材。
冯春认为,莱蒙托夫和普希金都在作品中塑造了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这是19世纪30年代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上世纪90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七卷集《莱蒙托夫文集》,全面展现莱蒙托夫在诗歌、散文和戏剧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翻译家杨伟民以《假面舞会》为例,分析了莱蒙托夫在戏剧创作上的造诣,提出普希金的创作更多是面向社会的,而莱蒙托夫的创作则是来自于心灵和灵魂的,其心理描写可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相媲美,作品中有着后现代主义的启蒙。
夏仲翼教授认为,国内文学观念的变化和革命民族主义批评的方式,影响了对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评价。他们在文学史中代表着同一时代,创作的共同点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体现了统一的社会形态。徐振亚教授认为,作为外国文学研究者,要用平等的态度、平视的视角,事实求是地分析这两位大家,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再去谈论那个时代的作品和人物,需要有新的视角和角度,才会得到比较公允的评价。
莱蒙托夫素有俄罗斯“民族诗人”之称,在27年的生命历程中,以449首抒情诗和27篇长诗攀上了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顶峰,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一尊“自由之子”的雕像,飘扬着一面反抗暴政的大旗,唱响了一首首昂扬的战歌。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应从世界的角度、从更宽的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和剖析俄罗斯文学带给当代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