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作为近代商业形态之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当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领跑者的上海,其文化产业特别是画廊业的整体性发展,逐渐彰显出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根据市文联党组安排,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于2014年对画廊业进行调研,走访沪上数十家有代表性的画廊和机构,并赴山东青州考察,召开上海画廊业调研座谈会,历时半年多,取得了一定的调研成果。
发展现状和当前特点。上海在成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源地的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摇篮和重镇,海上画派、上海美专等相继发端发展,西方绘画技法、审美体系和西方艺术品经营模式也经由上海影响至全国。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画廊业在上世纪
90年代初复苏,于90年代中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面貌。当前上海画廊业的分布情况、经营模式和发展定位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是分布相对集中,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明显。文化产业园中有画廊和画家工作室300余家,在与画廊签约的画家和相关从业者中,外地来沪人员占80%以上。M50、红坊、同乐坊等大型文化创意园区已形成画廊格局,发挥集聚效应。同时,在大型高端商圈、会所、老别墅区也出现了集商业、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画廊业新业态。
其次是发展规模效应不明显,发展不均衡。据雅昌艺术网调查统计,至2013年11月,沪上画廊等艺术品经营机构共计488家,全年艺术品市场规模约51亿元。而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创立未满3年和5年、10年以上的画廊分别占比64%、20%和6%。在经营年岁方面,沪上画廊呈现“年轻化趋势”。
再次是民间自发的“画廊联盟”正在兴起,市场亟待整合和规范。每年一度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为画廊业的整体亮相提供了重要平台,如2013年红坊艺术园区成立“画廊联盟”,M50首推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和画廊联合开幕日等,多家文化产业园区也在探索不同的画廊业整合方式,进一步强化对画廊的支持。
行业作用和社会影响。当今时代,国际级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经济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层面,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上海创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城市包容能力,推动各种资源汇聚和多元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广泛融合成为城市发展的明显趋势。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画廊业在此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
第一,画廊是拉动艺术品消费的重要窗口。画廊作为对接艺术家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艺术家的作品由此进入一级市场。与以拍卖公司为代表的二级市场相比,画廊成交所占的比重和份额并不占优势,但画廊能够保持与艺术家的良好合作与紧密关系,将消费者的需求转述给艺术家,甚至直接通过画廊定制作品。目前,不少画廊正在推动艺术品基金、艺术文化金融以及艺术品衍生产品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这将为画廊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挑战。
第二,画廊客观上起到了向社会普及艺术的作用。不少画廊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品展示活动,向走进画廊的市民大众讲解作品、普及艺术知识,客观上弥补了美术馆、博物馆资源配置的不足。一些画廊通过举办沙龙性质的活动,定期邀请美术理论家举办专题讲座,分析作品等,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素养。
第三,画廊成为艺术家成长的“助推器”。成功的画廊需要在了解艺术品市场的基础上具备发现艺术家的眼力和提升艺术家的能力,既能根据自身定位来发掘和培养艺术家,进行梳理、展示、推介工作,又能以前瞻性眼光和经营策略,通过签约买断、代理、代卖等合作模式,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面临问题与发展瓶颈。首先,画廊行业协会的缺失,使画廊业者缺乏有效监管和服务。上海画廊业在全国起步较早,但至今没有成立一个组织健全的行业协会,使得画廊从业者缺乏统一监管和行业自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海画廊业的资源整合和规模化发展。同时,画廊集聚的文化产业园尚欠缺对画廊业主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这些对于上海画廊业发展的制约十分明显。
其次,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雅昌艺术网2013年统计显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画廊租金过高,是上海画廊从业者关注的两大问题,分别占比54.5%和50%。另有9%的画廊从业者指出了艺术品关税问题,他们呼吁政府出台特殊行业的税收制度。相比较而言,山东青州的相关政策如每年一次专项文化工作调研,画廊协会对画廊进行行业指导;在土地、规划、税收、财政、金融等多方面向书画市场倾斜,鼓励银行等机构对书画产业的金融支持等等,多种措施可资借鉴。与其相比,上海在财税政策引导、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等环节上,支持力度尚显不足,这与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还有一定差距。
再次,完善的画廊业市场格局及产业链尚未形成。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蓬勃发展相比,处于一级市场中的画廊业,长久以来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问卷调查显示目前画廊业主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空间狭小的问题上。86.3%的画廊从业者认为,在二级市场的井喷式发展下,画廊所处的一级市场缺乏发展空间,一、二级市场难以平衡发展,导致艺术市场的紊乱。有68.2%的画廊认为目前尚未形成成熟、健康的产业链,这都有碍于画廊的经营和发展。
发展方向与具体建议。为推动上海画廊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使上海画廊业成为中国艺术市场中最为活跃、上升势头最快、增值幅度最大的行业,调研做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尽快建立和完善画廊业协会等行业管理机构及规范管理体制,制定行业自律规范,营造更为有序的经营和发展环境,并可作为政府和从业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形成合力,实现画廊业资源的内部整合、资源互通、整体营销和产业升级,引导上海画廊成为成功的“艺术家推手”和“市场加速器”。
二是加快构建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相关部门应结合上海文化产业特别是画廊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土地、规划、税收、财政、金融等各个方面创新和优化现有制度,搭建多方位的扶持平台。尤其是在土地、财税政策方面大有可为。
三是适度引入投融资平台。相关部门应及时研究出台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特别是画廊业的支持,推动银企对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开发适合画廊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探索引入艺术品质押授信业务,研究艺术品进出关的保税政策等,为画廊交易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和投融资平台。这些创新手段可作为文化领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尽快加以研究和运用。
四是建立相关人才培养和准入制度。上海画廊业主们呼吁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根据画廊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专业人才。相关从业者的资质、素养特别是艺术品鉴赏力和经验成为画廊业竞争不可小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画廊从业人才的培养和准入制度的探索应纳入议事日程,这关乎上海画廊业发展的“后劲”问题。
在上海创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城市包容能力,推动各种资源汇聚和多元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广泛融合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明显趋势,画廊业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一个健全、有序、健康的画廊业生态早日出现,希望此次调研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并尽快出台一系列促进上海画廊业发展的政策,为推动上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