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与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海上电影沙龙第一期——郑大圣导演最新艺术影片《蚀·江枫渔火》的放映及研讨活动在上海国泰电影院举行。
文学原著与现代观感的融合。电影《蚀》改编自文学泰斗茅盾的小说《蚀》之三部曲,改成了以五部电影为整体的系列——《春风桃李》、《章台秋柳》、《怀朴抱素》、《江枫渔火》和《霜天晓角》,它们既独立成章又互相勾连。原来的三部小说讲述两个男生和两个女生从大学即将毕业到进入社会前后三年的历程,从男女之间情感的小时代进入到变革的大时代。
大家认为影片极有特色,不仅展现了那个年代,而且很有现实意义,“跟当代的一大批电影拉开了距离”。上海影协主席、导演张建亚认为,郑大圣总导演和《江枫渔火》的导演潘雨出手
不凡,电影既还原了文学原著的面貌,又有着跟现代观众维系的新意,这就是拍历史片的目的,而不是为历史而历史。影片中有郑大圣自己的思考,也有潘雨导演带来的女性感知的视角。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系主任、教授齐青感动于电影的干净,导演梁山认为影片达到自成一格的美学水平,影评人夏瑜表示创作者的写意表达和富有寓意的镜头运用令人印象深刻,他举例影片中几处创作,对于情感的宣泄、对于高潮的处理,都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引人共鸣。
低成本制作与艺术家情怀的博弈。在商业片大行其道的今天,《蚀》五部影片拍摄用时62天,总成本不超过750万,也即每部不到150万,同时该片的制作水平和创作精神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与褒扬。两位导演坚守文艺片的艺术情怀,在与超低成本的博弈中尤难能可贵。
导演鲍芝芳认为,整个影片的基调准确,整体顺畅,导演的镜头处理,演员的表演,美工师们的场景等等细腻之处,看得出这个团队创作的严谨和对艺术的追求,这么少的资金能够拍出这样一部作品,值得老一辈电影工作者致敬。
评论学会会长朱枫指出,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电影场面、视觉奇观、制作精度包括电影技巧等都可实现,但唯一艺术家的情怀难以复制,这使这一部超低成本的作品超越于普通作品之上。这种情怀是当今中国电影艺术家中最为稀缺的灵魂。
大家呼吁像郑大圣这样的上海电影界中坚力量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导演庄红胜认为上影的这一代非常困难,很多人坚持不了。导演梁山表示,上海的导演都比较低调,希望大家抱团取暖,改善条件,以利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影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直言要振兴上海电影,就必须真正从政策上扶持郑大圣和潘雨这样的中青年导演。
与会人士肯定影片在没有“腕儿”的情况下仍然完成得非常好且有光彩,同时也指出了囿于成本低所造成的某些缺憾。比如如果多一点钱和多一点群众演员,就能给影片增加嘈杂的感觉,更好地还原生活的原貌,表现乌镇这个小中国、小社会。
类型尝试与样式选择的突破。影评界专家和高校学者们对影片的市场运作、营销模式建言献策,同时呼吁在纪念茅盾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让影片走进高校,走进影院,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观摩、感受经典。
汤惟杰认为,影片以五连剧的特殊形式表现是一个有益的类型尝试。影评人滕井树建议将影片再剪一个精华版,如果受制于资金问题,可否尝试用众筹方式解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建议,在低成本电影难以走院线放映的情况下,是否将该片做成像BBC一样的迷你剧投放在网络上,或许能开辟出上海电影的新样式,以名著迷你剧更好地在这个方向上做出口碑、竖起先锋。
郑大圣表示,影片在最近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得到了一天特别的放映,连放了五部。目前仍在寻找进一步放映的机会,“因为这个片子只有开始放映才有生命,放一次它就活一次。”
电影观赏与研讨评论的集结。“海上电影沙龙”是上海电影家协会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为祝贺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依托国泰电影院而创建的一项集电影观赏、研讨评论为一体的电影文化交流活动,希冀重新唤醒上海电影光荣的传统与尊严,激发上海电影人的憧憬和梦想,凝聚更广大的中青年电影创作者为繁荣电影事业、推动上海电影发展而作出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朱枫表示,希望沙龙能成为一个上海电影人、评论家的集聚地。要寻找上海电影之心的理念,要重温历史和梦想,首选便是诞生于1930年的国泰大戏院。对比半个多世纪前诞生在巴黎塞纳河畔咖啡馆的《电影手册》、新浪潮和左岸派,大家期待着在海上电影沙龙中也会出现更多一流的评论家和作者导演。
张建亚的提问引起大家反思:在当前电影又多又热闹的环境下,投身电影的人是不是在坚持拍自己喜欢的题材、坚持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否则电影的意义在哪里?他希望通过影协和评论学会举办这样集观赏与研讨于一体的活动,能够推动像《蚀》这样坚持追求导演风格的作品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