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海上书法”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5年08月19日 1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近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经市政府批准并公布,57个项目上榜。其中,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申报的“海上书法”项目申遗成功,并于7月16日接受授牌。

  海上书法,源远流长。海上书法不仅孕育了西晋陆机、明代董其昌、清代张照、当代白蕉等海上书家,还吸引了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杨维桢等书家往来或寓居松江,课徒授业,唱酬雅集。开埠后的上海以其特有的生态环境吸引和培育了吴昌硕、弘一法师等大江南北书家,造就了辉煌的海派书法。中国书法诸多活动如结社、展览、出版、报刊、市场等,也无不率先滥觞于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沈尹默主盟上海书坛,与一批海上书家一同

  义不容辞地传承和弘扬海上书法。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书法始终领全国风气之先,对全国书法的现当代格局及美学趣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海上书法展现世代相传的海上书坛生态,见证了中国书法的书风流变和海上书法艺术特征。其中海上大家的书法作品,远自西晋,近至现代,包括自然景观中的作品,人文景观中的碑刻、摩崖、名胜题铭、楹联、牌匾等,都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海上书法及其衍生品成为历代文化传播、交易收藏的艺术品,并拓展出结社、展览、出版、报刊以及书法鉴定、文房四宝、书法装裱、教育培训等诸多活动。

  书法传承,刻不容缓。海上书法这一宏伟的纪念碑群,是上海乃至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这份宝贵的遗产,推进海上书法传承和创新,是当下上海文化人尤其是书法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保护并传承好海上书法,市书协在市文联领导下,积极做好海上书法保护工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展示、学术等宣传活动,多方面弘扬海上书法,扩大影响。如2007年在京举办“海派书法晋京展”;2008年举办“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2009年举办《平复帖》暨“二陆”文化国际研讨会;2011年发起“海派书法全球行”活动;2013年举办上海书法艺术节活动,包括以潘基文等为首的“外交官作品邀请展”、“当代书法创作及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国际论坛”等活动;2014年举办“情系上海——海内外著名书法家论坛”。先后组织录制《书坛耆宿——上海七十岁以上著名书家书法艺术》;编辑出版《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十卷本(吴昌硕、沈曾植、李叔同、沈尹默、王蘧常、潘伯鹰、来楚生、白蕉、陆俨少、谢稚柳);共建“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开展《上海千年书法文化图史》(古代卷、近代卷、当代卷)以及《上海地方志?书法卷(1978-2010)》、《近代上海代表篆刻家》丛书编撰工作等,收获了良好口碑。

  不断进取,继往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申遗成功后,市书协已制定海上书法非遗保护五年规划,提出以下七条实施方案:

  一是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海上书法“皇帖故里、开放融合、生态多元、引领风气”的渊源和特征等,对海上书法不同时期的书风流派给予有效的保护。二是对海上书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普查,挖掘和保护稀世墨宝、文献资料和书法遗址等,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资料数据库和完整的档案。三是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海上书法尤其是健在的海上名家创作情景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作妥善的保存。四是呼吁和协调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保护好海上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景物、代表性书家故居等,使其免受人为损坏、自然破坏。五是加强对传承人以及在校学生“传习”的培养。协调整合上海各博物馆、出版社、画院、学校等书法人才资源,建设人才高地。六是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书法全球行、大型展览等活动,对海上书法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海上书法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七是广泛整合海内外学术研究机构或个人,继续开展海上书法系列课题探究,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出版海上书法系列研究专著等。

  下一阶段,市书协将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建立海上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做好宣传推广,建立以书报、互联网等为媒体的开放式的海上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体系;建立资金保障,结合文联扶持、社会支持、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组建专家智库,依托和整合海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各种人力资源,继续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来源:上海书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