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联协会 >> 综合介绍 >> 文联工作 >> 特别报道 >> 正文
黄准:旋律人生 海上电影论坛·第三期举行
2015年08月19日 13:44

  为推动上海电影事业发展,传承上海电影精神,丰富市文联“百姓赏艺”文化惠民活动,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办的“海上电影论坛第三期?旋律人生”6月下旬在银星皇冠假日酒店举行。著名作曲家黄准与对话嘉宾吕其明、祝希娟、杨绍榈等老一辈艺术家和百余位老中青电影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乐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团长江平主持。

  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指出,黄准是我国第一位加入电影音乐创作队伍的女作曲家,她创作了新中国电影史上许多个第一,耄耋之年仍以“向前进,向前进”的姿态书写着人生的精彩,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她身上集中体现着上海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特点:热爱电影事业,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甘为电影奉献自己的一生,值得所有后辈们学习和传承。

  音乐指引人生路,艺术追求永向前。1938年,黄准在贵州参加抗日民族先锋队被国民党当局投进监狱,在狱中与其他革命志士从《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唱到《国际歌》,以歌声来鼓舞斗志。出狱后她辗转来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音乐系学习,师从著名作曲家冼星海。1947年进入东影与电影音乐结缘,从此笔耕不辍。1949年,她为记录开国大典的影片《新中国的诞生》配乐,后来又创作了《劳动最光荣》、《一支难忘的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江平指出,黄准把自己的生命同党和人民结合在一起,通过音乐艺术表达着自己的爱国之情。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都有着一种共同的品德: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以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己任。经常听到他们说“钱不能代表什么,作品最重要”,这就是老一代人的精神。

  作曲家吕其明回忆了自己与黄准的合作经历,谈及他最为欣赏的《杜十娘》,认为这部影片为音乐提供了非常好的发挥余地,其中五六首主題曲和插曲至今令人难忘,如主要由黄准执笔的《舟中琵琶》、《铃儿叮当》等曲谱。

  回忆当年海南情,娘子军歌永嘹亮。《红色娘子军》在1962年第一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一举拿下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等四个大奖,尽管与最佳音乐奖失之交臂,但黄准和谢晋都认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至今家喻户晓,堪称经典。

  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女主角琼花的祝希娟认为,从话剧到电视剧、电影,音乐家是为作品加分,是综合艺术里绝对不可缺少的“一把手”。她回忆自己在拍摄电影《燎原》期间,黄准和大家一起去煤矿下生活,跟煤矿工人同吃同住,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条件异常艰苦。但也正是有了艰苦生活的亲身体验,创作出来的作品蔡更加真实感人。她从《红色娘子军》中体会到音乐的意义和作用,“有些我们表达不出来的感情,是黄准老师用激昂的音乐旋律帮我们烘托出来。”

  黄准说,创作《红色娘子军连歌》的灵感来自海南岛的当年娘子军们。她们到连里教大家一些军事动作,在传递娘子军精神的同时,也为黄准唱了很多民歌,令她充分感受到海南民歌的特色。红色娘子军后代亲友团在论坛中宣读了感谢信,并向黄准赠送了礼物。

  无私传授不藏私,优秀传统永相传。传承历来是上影厂的优秀传统之一,上海电影界的良好发展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无私传授及悉心教导。作曲家杨绍榈说,黄准是受人尊敬的老革命,也是艺术家前辈。在大家心目中,她和其他上影厂的一批前辈都是大师,没有他们的扶持、教导和鼓励,就没有后来人的成就。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起上影厂的老同志对年轻人的爱护,针对每个人的作品提意见、给建议等,非常有助于后辈成长。

  作曲家刘雁西回忆自己从音乐学院毕业后进电影厂时,对电影音乐完全不懂,在恩师吕其明的带领下慢慢入门,“从看剧本到一起讨论,什么地方用音乐,我学到的东西比学校学的多而且扎实。”她谈及黄准作为师长仍然那么谦虚和认真,“她写的歌旋律非常好,居然把她写的歌给我看,征求我的意见……我这么一个小菜鸟,当时都呆掉了。”

  影协主席、导演张建亚对此感触良多,他联系目前“电影界被财富绑架”的某些现象,指出其中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传承,认为电影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行业传承,尤其是摄影、美术等幕后专业。他表示,希望“海上电影论坛”能做得更大,把上海电影人凝聚起来,把最好的传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电影事业,了解这个艺术样貌。

来源:上海影协
【关闭窗口】